■ 林晓玲
年关临近,城市的喧嚣中渐渐弥漫起一股淡淡的年味,红灯笼、对联、鞭炮声……这些熟悉的元素逐一浮现,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直到有一天,夜深人静之时,一股莫名的情愫悄然涌上心头,那是对乡下奶奶家柴火灶的深深怀念。在那个简单而温馨的地方,藏着我童年最温暖的记忆。每当春节将至,这份思念便愈发强烈。
记忆中的故乡,总是被一层淡淡的炊烟笼罩,那是家家户户柴火灶升腾起的希望与温馨。奶奶家的柴火灶,是用青砖和黄土混合砌成的,形状古朴而实用,静静地守候在厨房的一角。灶台不高,刚好适合孩童的身高,每次踮起脚尖,便能窥见灶膛内跳跃的火苗,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奇妙体验。灶面上镶嵌着两口大铁锅,一口用来煮饭,一口则用来炒菜,每当炉火熊熊,铁锅里便升腾出诱人的香气,这两口锅便如同变魔术般,变出了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用柴火灶烹制出的家常美味,至今仍在舌尖上跳跃,在记忆里飘香。
小时候,父亲远在他乡打工,母亲一天到晚在田地里忙活,所以我平常都是去奶奶家吃饭。每当夕阳西下,炊烟四起,奶奶就会在灶台前忙碌起来,她熟练地用火钳夹起一根根干柴,小心翼翼地放进灶膛。奶奶炒菜时,总是那样专注而熟练。她先将柴火细细地分成小捆,有序地摆放在灶膛边,然后点燃一根火柴,轻轻投入灶膛,火苗瞬间跳跃起来,舔舐着干柴,发出噼啪作响的声音,爷爷坐在一旁默默添柴,他总能精准地判断火候,让火焰既不猛烈也不微弱,恰到好处地烘托着锅底的热量。而我最喜欢的就是坐在灶膛边,看着奶奶在炒菜,看着爷爷在添柴,听着柴火在燃烧的声音,感受着那份原始的、质朴的温暖。
“灶火映红了脸庞,饭菜香飘满屋堂。”这句朴素的诗句,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当年柴火灶边的生活场景。每到快过年时,奶奶就会早早地忙碌起来,而那口老旧的柴火灶,便是她施展魔法的舞台。灶台上,大铁锅咕嘟咕嘟地炖着年夜饭的食材,蒸汽升腾,模糊了奶奶布满皱纹却依旧慈祥的脸庞。我总会搬个小板凳,坐在灶边,帮奶奶添柴火。随着灶火的升腾,厨房里弥漫开来的,是那股熟悉而又诱人的香气。那是奶奶亲手制作的年货:炸煎堆、炸油角、蒸年糕……每一道菜,都承载着奶奶对家人的爱,也寄托着我们对春节的美好期盼。
奶奶常说:“柴火灶做的饭菜,才有灵魂。”奶奶用柴火灶炒出的菜,色泽鲜亮,味道醇厚,每一口都能吃出食材最本真的味道,特别是那道我最爱吃的红烧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香飘四溢;还有那香脆的土豆丝,在柴火的炙烤下,变得金黄酥脆,再配上奶奶特制的酱料,香味浓郁,简直是人间美味。柴火灶烧出的饭菜,有着煤气灶无法比拟的香气。那是一种混合了木柴、食物与亲情的独特味道,一旦嗅到,便能瞬间勾起心底最深处的记忆。尤其是奶奶那锅用文火慢炖的土鸡汤,汤色清澈,味道鲜美,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年的味道。
每当奶奶炒完菜,灶膛里的余火还旺,我就会把几个大小适中的番薯,小心翼翼地放在灶膛的余火中。等待的过程总是充满了期待与焦急,因为不是每一次都能如愿以偿地吃到香喷喷的煨番薯。有时,番薯被烤得金黄酥脆,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有时,却因为火候掌握不当,番薯半生不熟,带着一股青涩的味道。但即便是这样的“失败品”,也总能让我乐此不疲。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村的许多家庭也换上了现代化的厨房设备,奶奶的柴火灶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城市里的炉具琳琅满目,电磁炉、煤气灶、烤箱……应有尽有。但在我心中,那份由柴火灶承载的温暖与记忆,却永远不会褪色。每当春节临近,我总会想起故乡的那口柴火灶,想起奶奶忙碌的身影,想起那些简单却无比幸福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