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泽
周六的上午,老同学阿丰约去爬山,我欣然答应。从小镇电城骑车1公里路程,约几分钟便来到了庄山脚下。
冬日的庄山,被灿烂的阳光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辉。隔着掩映的树木花草,一群妇女正在山脚的小广场,踏着动感的音乐翩翩起舞,赢得不少回眸的目光。
我俩无暇驻足欣赏,跨过溪涧的小桥,沿着蜿蜒的山路拾级而上。只见沿途涧石嶙峋,大者如屋,次者如屏,小者如丸。中有巨石横卧,老树蟠虬而生,藤萝垂蔓。可惜冬日涧底干枯,全无夏日的溪水叮咚,瀑布水珠飞溅,玉泉见底,小鱼潜游。
好在我俩相约登山,意并不在于山水之间,而在于重温同学之谊。我俩走走停停,伴着一串串天南地北的话题,山路也一段段被甩到脑后。爬了近1个小时的山路,随着体能的消耗,竟感觉有些嘴干口渴。
“要是有口热茶喝,该多好啊。”想不到我不经意的一句,竟得到老同学肯定的回答:“还真的有。”
对于家乡的山,我间隔一段时间会回来看看,大体的情况还是了解的。山上有茶喝,难道隔了近一年的时间,山顶新开张了茶坊?带着疑问,我快步向山顶爬去……
来到山顶路边一处约200见方的平整地处,建有一座用木头简易搭成的开放式的棚庐,一张三合板制成的茶台摆在中间,上面摆有茶叶、茶壶和纸杯等,错落有三四人围坐在一起。阿丰带着我走进去说:“这里有热茶喝。”
我俩在长长的板凳上寻个座位,一位过了五旬的中年人热情递上热茶。此时,我正口渴难耐,看着热气袅袅升腾,宛如笼着一层轻柔薄纱的茶水,缓缓用双手捧起,感受着它透过指尖传来的温暖。轻抿一口,茶香在口中散开,茶汤温润下喉,顿感心头温暖如春。这茶,虽非什么名贵的品种,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驱散了身体的寒冷与疲惫。
“多谢您的茶水。”目睹有心人士在山顶设茶,为过往游客提供方便,我真诚道谢,同时不由得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
原来,这间所谓的“茶水间”,并不是商业经营的茶坊,而是由一群登山爱好者建造的山顶“驿站”,目的在于为登山的游人提供一个既能避风遮阳挡雨,又能添水喝茶的休息地。
一位姓严的先生介绍,他们每天都带水上山锻炼,感觉很不方便。有时爬到半山,遇到下雨而不带雨具的话,无处可躲,往往得到“落汤鸡”的下场。由此感同身受,几个人合议,便萌生在山顶“搭棚喝茶歇脚”的想法。
说干就干。从2023年9月起,他们便自发劳动,从山下搬来木材、水泥和沙,中间不断有人加入建设行列,你出钱我出力,一步步地建成现在的规模。我放眼环顾四周,只见棚庐四周的杂木乱草处,均用废弃的渔网围蔽,防止山间蛇鼠窜入,保障行人小憩的安全。在栅庐的旁边,还开辟一小块硬底化的空地,方便人们开展如打太极或练瑜伽等体育活动。
我不禁疑问起来,“茶水间”建起来了,但高山上难以取水,他们是如何解决的呢?
这群“有心人士”还真有办法。在建设“茶水间”之初,便经巡山了解,把对面山顶约1公里远的山泉,铺设水管穿过杂木山沟,引至“茶水间”,并于去年11月份成功建成“驿站”。除了满足登山爱好者们聊天喝茶休息外,还为其他来往的登山游人提供“歇脚”和茶水方便。
喝着杯中的热茶,望着眼前壮丽的山色,我不由得心潮起伏,一直沉浸在这帮志愿者山顶引水建“驿站”的故事之中。我深深地感到:这杯山顶上的热茶,不仅仅是解渴驱寒的普通饮品,似乎蕴含着一种特殊的力量。它散发出来的光辉,鼓舞人们向善从善,让“雷锋精神”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