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茂名晚报

母亲的籺

日期:12-24
字号:
版面:14:晚 晴       上一篇    下一篇

■梁演
  冬至还没到的时候,母亲来电说:“冬至有空回家吃籺吗?”
  我的味蕾源自娘家,至今也没有太大的变化。母亲的电话让我想起前几天看到一个朋友的微信朋友圈,于是我俏皮地跟她说:“‘贼佬’最爱回娘家了!”出嫁女被称为“贼佬”,尽管只是个调侃的说法,但也接地气,既要“吃”,又要“拿”。每次回家,母亲都要我“拿”,不“拿”她还不高兴呢!
  放下电话,我莫名一阵惆怅,既感到温暖,又失落于回不去的童年。不知不觉我忆起了童年时母亲带我和姐姐做籺的温暖时光。
  冬至满载岁月的沉淀与传统习俗的尊重,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我家乡,人们通常会做寿桃籺来庆祝。冬至前几日,家中便开始忙碌起来。姐姐带着我到田间地头摘猫艾,爬菠萝树摘叶子。母亲会找出籺印、筛子、蒸笼等物品,带到河边仔细洗刷。我也喜欢手捧小簸箕,蹦蹦跳跳跟随其后。河畔,多家妇人已在洗涤做籺用具。大家边闲聊家常,边洗洗刷刷,笑声与河水共舞,筛子与簸箕旋转如画。
  记得有一年冬至的前一天,母亲拂晓就起来忙碌了,姐姐和我自然也起床帮忙。母亲将糯米洗净后浸泡于清水中大约一小时。随后,筛起糯米,沥干水分,接着送往米店碾成米粉。碾米机轰鸣不已,米粒倾入,从白布袋鼓胀而出。轮到我家时,我站在布袋前,争着一倾一倒,米粉如雪落桶中,粉尘四起,我成了雪人,仅剩一双迷蒙黑眼,引得母亲与众人大笑。
  把米粉拿回家,母亲就开始制作馅料,第一道工序是炒花生。只见母亲手中的锅铲上下飞舞,锅里的红衣花生跳着舞。母亲说炒花生须用小火,以免焦糊。香气四溢时,她铲起几粒花生,各给姐姐和我奖励一粒,这个时候的花生是最好吃的。母亲接着炒,直至花生变得更脆,然后铲入簸箕,用大盘覆盖。稍后,姐姐将其平铺,用竹筒碾压,托起簸箕微微用力向上抛起、接住,花生仁轻舞回到簸箕中,而红衣飘落地上,如此经过多次重复,花生仁与红衣便分离好了。直至长大以后,姐姐筛花生的画面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这时母亲热锅烧油了,放蒜瓣炸香,再放进脱皮泡发煮过的绿豆、炸香的虾米、炒香的白芝麻加盐翻炒,后拌入椰丝,馅料便备好了。
  馅皮有两种,一白一褐。白者,糯米粉与沸水相拌成浆,再捞起与生糯米粉放置在大簸箕上快速揉搓,直至不粘手;褐者,红糖与猫艾绒同煮,加糯米粉揉搓成褐色,此为糖籺皮。母亲分出一大块馅皮,搓成长条,分作小块,捏成圆饼,放簸箕上压扁成饼状,托起用手指捏薄摊开,放入馅料,加一小块冬瓜糖,再捏合成型。姐姐年长我五岁,学得很快,包的籺似模似样,而我怎么也包不好,却也想帮忙。母亲为了不让我“帮倒忙”,给了我一个米团玩耍。
  待我玩腻了米团,母亲便教我印籺、垫籺。籺的平面朝下放进籺模中,有褶皱面朝上,稍用力压均匀,翻转籺模,把它的一角在桌子上轻轻一敲,右手在下一接,整只籺便从模中出来了。籺模有两种,一为寿桃,一为圆饼,寓长寿与团圆、福祉。
  “出锅啦!”母亲揭开蒸锅的盖子,小心翼翼地将蒸笼端下。眼前是冒着蒸腾热气的寿桃籺,浓郁的糯米香味扑鼻而来。我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口水忍不住在喉咙里打转。我伸手欲拿一个,却被母亲轻轻拍开:“小馋猫,刚出锅还很烫,稍后再吃。”待籺微凉些,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口感软糯,味道鲜美,咸中带点甜。绿豆、虾米、花生和椰丝的色彩交织,红白黄相间,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我和姐姐尽情品尝,一连吃下几只,才心满意足。
  小时候,只有在节日才能品尝到美味的寿桃籺、煮汤籺。现在,市场上每天都有售卖,造型、馅料花样百出。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母亲做的籺在我心目中永远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它们蕴含着温馨与牵挂,是家的味道,是母亲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