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茂名晚报

清心明志有华章

日期:12-18
字号:
版面:15:悦 读       上一篇    下一篇

《从教三十年静言诗文稿》 曾聪华 著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黎贵
  早两天,收到文友曾聪华赠送的作品集《从教三十年 静言诗文稿》,读之,颇有感触。
  “感恩”是这本书的主基调,“真善美”是其作品的底色,曾聪华正是以一颗感恩的、真善美的心,收获了阳光,同时也得到雨露,使他在文学路上终见彩虹。
  曾聪华诗词基础扎实,其创作的诗词无论是古韵还是新诗都耐品,在这里,试分享其诗作《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庆典喜赋》——
  “腾腾丽日骄如火,七十昌光一样红。幸福乡村悬国旆,平安小镇点灯笼。花容含笑迎华典,枝鸟携声报紫穹。我欲新诗歌盛世,狂时暗忖正词穷。”
  此诗四平八稳,别致新颖,是传统与新潮的结合体。“四平八稳”表现在它符合传统诗歌的“四性”(对称性、概括性、形象性、音乐性),对称整齐、情感饱满,联想自然、诗意浓郁,节奏和谐、形象生动,偶句押韵、音乐性强,很有画面感。“别致新颖”主要表现在立意、情感和语言运用上。此诗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作,单从立意已是高人一筹。首联“腾腾丽日骄如火,七十昌光一样红。”简洁明了,“火”红”传神,既是情感之源,也是诗眼所在。静言兄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旗飘扬的喜庆场景与如火骄阳进行对比,主题鲜明,视野开阔,意境雄浑,给人胸藏烈火之感。颔联“幸福乡村悬国旆,平安小镇点灯笼。”则从小处落笔,写乡村,写小镇,以小见大,写出了喜气洋洋的乡村新貌,写出了风调雨顺的国泰民安。颈联“花容含笑迎华典,枝鸟携声报紫穹。”对仗工整,互文拟人,双关暗藏,是绝妙的对偶句。尾联“我欲新诗歌盛世,狂时暗忖正词穷。”“词穷”用得好,言外之意就是倾尽所有才华,也难以颂赞当下盛世,一“穷”境界尽出,余音绕梁、韵味无穷,这正是王国维的“境界”之说。
  曾聪华的现代诗写得也不赖,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化州好吃”四题》。以诗歌形式来推介家乡美食、小吃,他不是第一人,但应是较出彩的一个。“总是在月亮最圆的时候想起/有个小镇的名字叫同庆/那里也有一个比月亮还圆的/可以吃的月亮//我家乡那个小姑娘/喜欢将月亮/划成一格一格的魔方/浇上香油、蒜子泥/撒上芝麻和思念/然后,让背井离乡的我/疯狂地相恋”(《同庆簸箕炊》)。我喜欢这首诗,是因为它践行着王国维所推崇的“真”(真景物,真性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双关、互文等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虚实相生,通过“月圆”“同庆”“魔方”“香油”“蒜子泥”“芝麻”等意象,为“思念”与“乡愁”服务,尤其是结尾那句“让背井离乡的我/疯狂地相恋”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诗人的两只眼睛,一只看人类,一只看自然,前者叫观察,后者叫想象……”我以为,曾聪华拥有雨果笔下的两只敏锐眼睛。
  曾聪华的散文,我细品发现其散文有一个共通点:情感真挚,构思巧妙,语言清丽,善引古诗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者,文之经。”一篇散文能否打动读者,关键看其所含的情感是否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曾聪华的散文《那一片紫荆花》写“我”读书时的情感经历,洋洋洒洒万余言,过程曲折凄丽,结局令人唏嘘,有点小说味道。《师心化雨》讲述“我”与恩师李畅友教授相识、相知、相处、相离的几件小事,情感充沛。此文结尾写得好:“第二天,我背着行李悄悄离校了。走的时候,一路带雨。”看似直截了当,实则刻意为之!这“雨”,可以是现实中的雨,但我认为,更多的是心雨,是感激。
  在构思方面,《邂逅梅花邂逅诗》《相聚》等,将诗词名句融入其中而恰到好处,增加了作品的“含金量”,有点杂志开篇语的味道,值得我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