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茂名晚报

跋涉千山万水间

日期:12-18
字号:
版面:15:悦 读       上一篇    下一篇

□黄俊怡
  听说郑亚演从事过城管工作,这位作者说话犹如微风细雨,我很难把他跟城管联系在一起。
  置身宁静与浮躁共存的世界,郑亚演说他不喜欢喧嚣,却也不甘于寂寞,于是,他有了更多的时间行走在千山万水间,体验和充实生活,这些年来,郑亚演造访过许多城市,观摩一个又一个人文景点,譬如杭州西湖、苏州城、阳朔古街,写了《雨落西湖》《夜雨苏州城》《阳朔西街》等作品,他亦领略了北国自然观光,写了《北国边陲行》。他以“一尾鱼”自述,“从南海潮涌中游出,沿着广西的西江、贺江,横渡湖南湘江流域进入延绵千里的武汉长江、绕过山西汾河、陕西延河,扑入青海湖,然后溯源而上,游进新疆天山天池抵达山西吉县与陕西延安隔岸相望的母亲河—黄河壶口瀑布”(《我在千山万水间》)。这些异域游历,拓宽了他的散文写作视野及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
  郑亚演的文字里隐约可见其慎独,他认为独处可以静心养性,从嘈杂的人群中回归内在的静观,《踽踽独行》实质上是郑亚演自我内心的自我独白,也是他在经历生活沉淀之后所形成的人生价值观。幸好,他能够知足和自我开解,郑亚演有着谦卑的个性,使我想起《论语·里仁》:“德不孤,必有邻”。今年,加入了广东省作协,在文学道路上郑亚演甚至可说是“大器晚成”,他的文学之路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郑亚演近年来创作了大量散文作品,其游旅散文形成了个人固有的风格。在游记作品中,郑亚演对名胜古迹的描述,倾注了他的人文情怀,即情即景,写景与抒情互相交融。如《阳朔西街》洋溢着历史的厚重感,作者写阳朔西街,借古谈今,复原明代阳朔商业的繁华,他的游记散文体现出人文特色。如《雨落西湖》写素有西湖十景之称的“雷锋夕照”,呈现出一年四季的西湖风光,让人沉醉在美景当中,他将北宋苏轼在杭州任职的历史与西湖联系在一起,将雨与城市的人文地理联系在一起,平添了一抹抹亮丽的人文之光,也彰显出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是吗,苏州多雨,她的美丽、豁达、隽秀是用水写成的”(《夜雨苏州城》)。
  郑亚演的游记写作以点带面,他在开端或通过灰蒙的雨中景色或通过一条古老的街道,从写景中切入打开一个缺口,由此展开宏大而细致的叙事。如《北国边陲行》记述了作者从大陆南端一路北上的所见所闻,这为读者了解北国风土人情打开了一个入口。他的散文信手拈来,不乏引经据典,融入人文历史的事例,从而使文章的人文气韵更浓烈,从广义来说,郑亚演的游记散文可以归结到历史文化散文的范畴。
  历史文化散文流行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梁衡、余秋雨等作家为代表性人物,这一文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思考和彰显出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内涵,在散文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历史文化散文的崛起,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亦由此衍生出不同形态的文化散文,虽然在经历一段时间后显得略有沉寂,但这一文体在写作群体中仍具有较大的声量。像郑亚演,他的散文有历史人文的视角,文章里浓郁的人文气息,显然具有历史文化散文的痕迹,某种意义上,他的散文是从历史文化散文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形态的散文写作。
  在写作中融入“风”雨”等自然元素是郑亚演散文的一大特色。这些自然气象常出现在他的文本当中。风是呼吸所需之物,也可说是生命之源。郑亚演以风追溯生命的源头,呼吸自然的气息,四时变化呈现出不同季节的变奏。作者对风的理解,更多是惦记风在春天的轻柔和风点缀秋色的亮丽。他说:“假如你从天边来,我愿做一粒随风散落的种子;假如你敞开温润的胸怀,我就乐意在你的梦中生根发芽。”郑亚演观自然之物,流露出感恩敬畏之心,真诚而毫无造作。尽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不可能自始至终是完美的,他对事物的辨别总会往好的方面去看,这显示出作者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
  雨给人空濛感,雨是浪漫的象征。郑亚演的散文不缺少浪漫与抒情,叙事往往经由一段浪漫的抒情铺开。“小雨纷飞的秋天,湖面波光潋滟,湖边山色空濛,回望离岸的码头,柳枝低垂,轻拂摇摆。站在湖边候船的游客,静静地观望,慢慢地等待,他们等待一场与湖相约的感动,每一场藏在心灵深处的憧憬”(《雨落西湖》)。这是郑亚演写杭州西湖雨中美好如画的风景,雨给了作者源源不断的抒情,以雨为主线贯穿文中,这拓宽了他的写作路径。作者从写雨,由人到景,情、景、人,层层交织,在写雨中,他将雨与历史结合一起,从地域人文的角度突出人文历史的悠久。
  从写作手法上,不管写西湖雨落还是写苏州夜雨,作者采用虚与实相结合,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烟雨燕子湖》则是采用借今怀古的写法,到访阳朔风光秀丽的燕子湖畔,写景,湖面碧波荡漾,作者用“微凉”“空濛而灵动”等词汇形容烟雨天,绿意盎然,弥漫过春天的气息,驻足渊明山庄,作者面对人工打造版的桃花源风景,想起陶潜《饮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以此抒发了陶氏对当时现实社会的厌倦和归隐田园的心境,陶氏不畏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值得为人传颂。
  郑亚演的散文有故园怀旧,反映出他对故园根源探索的精神追溯。《八婆的祖屋》写到阔别多年,重返旧村庄,听八婆细说六七十年代乡下住的大多数是茅屋,主人公牛娃在苦楝树下出生,后来茅草屋改为红瓦房,随着生活发展向好,儿子到城里安居,八婆不愿意到城里居住,留守在村庄。作者两次返乡目睹在政策指引下,家乡发展日新月异,祖屋成为绵绵的一袭乡愁。当看到老屋的燕窝被捅下,心里空落落。万物皆有依归,燕窝是鸟之巢穴。“母亲从屋里走出,它便静静地站在那里,久久深情地望着,仿佛这位年近百岁风烛残年的老人才是它梁下的知己,才是它多年生活的厮守。它们曾经在这里生活,在这里筑巢,在这里繁殖后代,在这里共同度过岁月的风风雨雨……”(《凄切的燕叫声》)。当读到这一段,不禁让人浮想,雌鸟对幼鸟的繁殖与人类对后代的哺养简直如出一辙,鸟类尚且知道在梁下巢穴守望,物以如此,人何以堪?
  书写乡土,讴歌新时代家乡的变化,突出湛江生态文明的发展,是郑亚演散文写作的乡土视角。他笔下记述了新区的崛起,湛江在发展进程当中展现出了一个包容、开放与共荣的城市。
  郑亚演的文章讲究写作技巧,呈现写作手法多样化,他的文本总体上趋于平稳,没有过多浮华的东西,有些文章语言表达并不缺少美学的元素,如《跃动的海岛》《满城春色》等篇章给人耳目一新。总体来说,郑亚演的散文在描写上具有细腻、生动等特点,语言朴素纯真。
  跋涉过千山万水,郑亚演在文字里踽踽独行,孤独对写作者来说不是坏事,孤独正好予人生命的思考,有一些孤独感,这或许能为写作的灵感打开一扇开阔的窗口,让人更好地了解外部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