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进雄
蔡旭先生的《生活的微澜》宛如一幅细腻而生动的生活画卷,在他的笔下,每一个细微的生活瞬间都被赋予了独特的韵味与情感,仿佛是从生活的清泉中掬起的一捧清水,澄澈而动人。
在《羡慕》一章中,“我说出我的名字。他说出我父亲的名字。”这简单的两句对话,却蕴含着无尽的沧桑与感慨。父亲早已离世六十多年,而如今却在他学生的口中重新鲜活起来,这种跨越时空的传承与铭记,让父亲的形象在岁月的长河中依然熠熠生辉,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延续与传承的力量。“他已是一位退休的老校长了,却提起他70年前的老校长。”这里的“老校长”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的传承,这种传承如同明灯,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
《窗外》一章中,“窗口对着一座山。前面是绿色的树林,后面是灰色的远山。一条街道,把我与山隔开。”通过对窗外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时光与车流在人与山之间穿梭,而青山却始终静静地矗立着,仿佛是岁月的见证者。“我们喜欢看到什么年月,它就站到什么年月。”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青山见证了人类的喜怒哀乐,而人类也在青山的陪伴下度过了一个个岁月。孙子在窗台上看着车子的流水来回奔流,从怀抱看到站立,从出生看到上小学,这种生命的成长与变迁在青山的见证下显得格外珍贵。
《勿踩》一章中,“回家的路上,我的脚底好像触到什么东西。赶快把脚缩了回来。一看,是一只背着月亮回家的蜗牛。幸好没有踩下去呀,那也是一条生命。”这一段描写细腻而感人,通过对一只蜗牛的描写,引发了读者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其实我也害怕被人踩到。我知道,会很痛。”这里的“害怕”和“痛”不仅仅是蜗牛的感受,更是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同情。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的小生命,而蔡旭先生通过这只蜗牛,提醒我们要学会关爱生命,尊重每一个微小的存在。
《摩崖石刻》一章中,“满堂都是诗,都是书法。从唐朝走来,从宋朝走来,从元明清走来。刻在岩壁上,如星汉灿烂,照亮了整个岩洞。”这一段描写充满了诗意与历史感,摩崖石刻仿佛是一部部凝固的历史书,记录了岁月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我没有传世诗篇,也无像样墨迹。就在一块石头上坐下。在这些传世诗书旁边,留下了自己的身影。”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文化的敬仰与追求,虽然自己没有传世之作,但能够在这些传世诗书旁边留下自己的身影,也是一种荣幸与满足。
蔡旭先生的《生活的微澜》以其细腻的情感、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哲理,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温暖。每一章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这些微澜,虽然微小,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