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益君
中秋,像一颗熠熠生辉的星辰,它承载着千年的思念与温情,穿越历史的风云,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当翻开黄涛的《中秋》,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中秋文化深处的大门,那扑面而来的月华与情思,瞬间将人包裹其中,让人沉浸在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里。
黄涛所著的《中秋》,是一幅中秋的民俗长卷。“月亮是悬在天上的诗,中秋是写在人间的歌”这充满诗意的话语,点明了月亮与中秋的紧密相连,中秋是情感汇聚的盛典。古代中秋,仪式感十足,宫廷举行盛大祭月仪式,祈愿国泰民安;民间则有赏月、吃月饼、玩花灯等习俗,一家人围坐,共享团圆之乐,温馨场景跃然纸上。书中还穿插了诸多民间故事与传说,嫦娥奔月展现勇敢牺牲,吴刚伐桂体现执着坚持,玉兔捣药带来健康祝福,为中秋增添神秘色彩,反映出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作者借书中内容强调中秋作为承载中华民族文化记忆与精神追求的重要意义。在全球化浪潮下,传统文化面临挑战,而中秋所代表的团圆、亲情等价值观,正是民族根与魂的体现。它提醒着人们珍惜与家人相聚的时光,用心感受亲情温暖,同时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之心,让中秋的千年情愫在岁月中不断延续。
阅读《中秋》,我感悟的是民俗文化的熠熠生辉。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仿佛踏入了一条流淌着千年古韵的文化长河,中华民俗文化的璀璨光芒在其中熠熠生辉。书中对古代中秋宫廷祭月仪式的描绘,庄重而肃穆,皇帝率文武百官向月亮行礼,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这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体现。而民间赏月、吃月饼、玩花灯等习俗,则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团圆之乐,那温馨和谐的场景,是中华民俗文化中最温暖的底色。这些习俗历经岁月的洗礼,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阅读《中秋》,我感悟的是团圆文化的深入人心。中秋,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团圆最深沉的渴望与执着,这种团圆文化在阅读《中秋》时如潺潺溪流,沁入心田。书中讲述的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在中秋这个特殊时刻,不辞辛劳地奔赴家乡,与亲人相聚。即使因各种原因无法回家,也会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传递思念与祝福。这种对团圆的追求,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中华文化中家庭观念、亲情观念的深刻体现。它让我们明白,在中华文化的价值观里,家是心灵的港湾,亲人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团圆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这种团圆文化,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每一个中华儿女紧紧相连,让我们在异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阅读《中秋》,我感悟的是文化根脉的生生不息。《中秋》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中华文化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传承。书中所展现的中秋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勇敢、执着、善良等美好品质。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嫦娥为了保护仙药而不惜飞向月宫,她的勇敢和牺牲精神令人敬佩;吴刚在月宫中不停地砍伐桂树,他的执着和坚持让人动容。这些故事所传达的精神,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面临着各种挑战,但《中秋》让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守护好这份文化的根脉,传承和弘扬其中的精神内涵,中华文化就一定能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生生不息,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