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云浮日报

承载抗战烽火中的家国记忆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08版:文化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云浮融媒记者梁湛华

  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近日,记者在云城区民间收藏爱好者谭业飞的工作室见到了一批珍贵的抗战文物:瓷碗、杯、瓶、油灯、米斗等生活用品,以及锈迹斑斑却依旧透着锐气的抗战大刀、剑、冲锋号……这些历经八十余载风雨的老物件,无声地诉说着那一段全民共赴国难的烽火岁月,见证着先辈们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谭业飞是土生土长的云浮人,是云城区政协委员、云城历史陈列馆副馆长。他从小就对旧物有着莫名的喜爱,有着三十多年的收藏经历。走进他的工作室,仿佛进入了一个小型博物馆,红色书籍文献、冷兵器、族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物件等琳琅满目,多不胜数,其中的300多件抗战文物更是格外引人注目。刚开始收藏时,很多人不理解,觉得“这些旧东西不值钱,无收藏价值”。但他始终认为,这些文物比金银更珍贵,地方历史价值更高。“官方博物馆里的文物多是军队制式装备,而这些民间物件,更能反映当年普通民众的抗日热情——老百姓用印着抗日口号的碗吃饭,志士用土法制造的大刀御敌,体现了全民族众志成城御外敌的坚强决心。”谭业飞说。

  在谭业飞的抗战文物收藏中,有一批写着抗战口号的碗和杯子。这些碗和杯子材质各异,有陶瓷的,也有搪瓷的。其中一个陶瓷碗,碗身呈白色,上面用黑色的颜料清晰地写着“驱逐倭寇还我河山”八个大字,旁边还用小字写着“晋察冀边区”字样,字体刚劲有力,仿佛在向人们传达着抗战的坚定决心。碗的边缘有一些细小的裂纹,他轻轻拿起这个碗,说道:“这个碗应该是当年晋察冀边区的抗战战士使用的,这些裂纹都是岁月的痕迹,它们见证了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还有一个搪瓷杯子,杯身上印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标语,杯子的表面已经有些磨损,颜色也不再鲜艳,但那醒目的标语依然能够让人感受到先辈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和反抗精神。

  除了碗和杯子等生活用品,谭业飞还收藏了一些抗战时期的刀剑。其中一把大刀,刀身狭长,刀柄上缠绕着黄色的布条,虽然布条已经有些褪色,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鲜艳。刀身上刻着一个“彰”字,他介绍说:“这把刀可能是当年抗日战士使用过的,这些文字也许是战士们留下的记号或者是刀的产地等信息。”他拿起大刀,轻轻挥舞了一下,说道:“虽然这把刀已经不再锋利,但它曾经在抗战战场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是战士们保家卫国的有力武器。”

  谭业飞告诉记者,他认为最具意义的藏品是一个米斗。这个米斗是在云城朝头营村的外婆家中发现的。米斗呈方形,由木头制成,四个角微微有些磨损,显示出它的年代久远。米斗的正面用黑色的颜料刻写着“抗日米斗”四个大字,旁边还有一些小字,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有些模糊不清。他回忆起发现这个米斗的情景时说:“当时我去外婆家,在一个角落里看到了这个米斗,第一眼就被它上面的字吸引住了。我仔细一看,发现是‘抗日米斗’,心里非常激动。”这个米斗的发现,让谭业飞感受到了全民抗战的力量。他说:“米斗是日常生活中用来量米的工具,它上面刻写着‘抗日米斗’,说明在抗战时期,普通老百姓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持抗战,也许这个米斗曾经用来为抗日战士们量过粮食,它是全民抗战的一个缩影。”

  谭业飞对这些抗战文物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它们承载着我们先辈们的热血和牺牲,每一件文物都有它自己的故事。”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文物,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了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为文物提供了适宜的保存环境。他还购买了一些专业的文物保护设备,如密封袋、恒温恒湿箱等,用来保存那些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的文物。

  如今,谭业飞最大的愿望是能让这些文物“走出”自家收藏室。“我希望能和当地博物馆或文化部门合作,办一些特色展览,让更多云浮人,尤其是年轻人,看看这些老物件,听听它们背后的故事,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他摸着桌上的瓷碗,眼神坚定,“只要这些文物还在,这段历史就不会被忘记。”

  谭业飞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热爱、坚持和传承的故事。他的抗战文物收藏,不仅是个人的财富,更是整个社会的宝贵资源。他表示将继续坚守自己的收藏之路,为保护和传承抗战历史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