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用生命守护的中国如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日期:09-14
“给1937年先辈的信”征文
新兴中药学校陈宇诗
亲爱的1937年的先辈们:
展信安!
此刻,我坐在书桌前,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桌面,映照着我手中的笔。这是2025年宁静的秋夜,窗外传来夜市的喧嚣,楼下的烧烤摊飘来烟火香气,孩童们嬉笑追逐,一切都显得如此安宁祥和。这样的场景,总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课本中描绘的1937年,那是充满战火硝烟、满目疮痍的年代,而您,是在枪林弹雨中无畏冲锋、保家卫国的英雄。
我未曾踏入太多的纪念馆,但在爷爷的旧物收藏里,真切地感受过1937年的沉重。一张泛黄的《申报》,头版印着“平津危急”四个醒目的黑体字,旁边配图是一群身着灰布军装的年轻战士,他们脚穿草鞋,有的甚至脚趾外露,却个个身姿挺拔、目光坚毅,那眼神中透露出的是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对胜利的渴望。爷爷说,这报纸是他年轻时偶然在旧书摊发现的,“这些战士,昨天或许还在田间劳作,今天就扛起枪奔赴战场,只为守护身后的家园和亲人。”后来,当我在历史课上学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时,才真正理解了那个时代的悲壮,也明白了照片中战士们眼神的含义。
去年夏日,学校组织前往烈士陵园祭扫。陵园位于城郊的山脚,四周松柏环绕,墓碑上镌刻的名字或深或浅,有的已被岁月侵蚀,难以辨认。管理员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缓缓走到一座墓碑前,说道:“这是一位1937年从远方奔赴而来的战士,牺牲时年仅十九岁,牺牲后身上仅留下一块刻有‘王’字的木牌。”祭扫当日,一位老奶奶手捧鲜花,步履蹒跚地来到墓前,她从布包中取出一块叠得整整齐齐的红布,里面包裹着半枚生锈的弹壳。“这是我丈夫留下的,”老奶奶轻声说道,“他1937年离家参军,说等赶走侵略者就回来娶我,我等了一辈子,现在带他看看,如今的太平盛世,如他所愿。”微风拂过,松柏沙沙作响,仿佛是先辈们对这盛世的回应。
有一次,我在旧书摊淘到一本1937年的日记,纸张已变得枯黄脆弱,字迹却刚劲有力。日记作者未署名,只在扉页画了一颗五角星。日记里记录着琐碎的日常:“今日领到两发子弹,一定要省着用”“老乡送的红薯香甜可口,分了半块给受伤的战友”“夜行军途中,望见天上的月亮,好似家乡晒谷场上挂着的灯笼”。最后一页停留在12月13日,上面写着:“雪下得很大,同志们都在欢笑,都说等开春就能回家了”。我小心翼翼地将日记珍藏,每次翻开这一页,都能感受到先辈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许,而这些期盼,如今已成为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
最近,手机新闻和视频中频频出现的画面让我心潮澎湃——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天安门广场正在进行着盛大的阅兵仪式。在画面中,我看到了整齐划一的徒步方队,他们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口号声响彻云霄;装备方队中,新型武器装备闪耀登场,彰显着我国强大的国防实力。据介绍,此次参阅的所有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其中首次亮相的新型装备占比颇高。有一款新研发的枪械,无论是射击精度还是便携性都有了质的提升,它代表着我国军工科技的进步,更是对你们英勇奋战的最好告慰。如今的生活,一定是你们曾经梦寐以求的吧?
清晨,街边的早餐摊热气腾腾,豆浆油条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傍晚,公园里人们悠闲地散步、锻炼,孩子们在草地上嬉笑玩耍;学校的教室里,传来阵阵朗朗书声;科研院所中,科研人员们专注地探索着科技的前沿。就在前段时间,台风来袭,小区居民纷纷自发行动起来,帮忙搬运物资、清理积水,外卖小哥也在风雨中坚守岗位,为大家送去生活的便利,他说:“这点风雨不算什么,当年战士们可是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曾经,我在纪录片中看到1937年的战场:断壁残垣、硝烟弥漫、生灵涂炭。但在一片废墟之中,一朵顽强绽放的野花让我印象深刻,它象征着生命的不屈和希望的永恒。那一刻,我不禁联想到烈士陵园中的松柏、爷爷收藏报纸上的年轻战士,以及日记里那句“开春就能回家”。原来,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播下的希望种子,早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先辈们,请您看呐!如今的中国,高铁飞速驰骋,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5G网络覆盖,让信息瞬间传递;航天事业蓬勃发展,“嫦娥”奔月、“天问”探火,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国产航母逐梦深蓝,彰显着我国的海洋实力。我们会在课堂上学习你们的英勇事迹,在国歌声中缅怀你们的奉献牺牲,会将“和平”二字视若珍宝,倍加珍惜。月光愈发皎洁,稿纸上的字迹也愈发清晰。心中有千言万语,想告诉你们如今生活的甜蜜、夜晚出行的安心,更想让你们知道,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是谁在黑暗中为我们开辟出光明的道路。纸短情长,就此搁笔。愿这封信能够穿越时空,让你们知晓,您用生命守护的中国,如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此致
敬礼!
你们护佑在晴空下的后辈
2025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