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云浮日报

上房瞭一瞭,瞭见王爱召

日期:09-08
字号:
版面: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王爱召遗址。

  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金咏张涛郝鹏

  “上房瞭一瞭,瞭见个王爱召,二妹妹捎来一句话,要和喇嘛哥哥交。喇嘛哥哥人才好,花眉生眼秃脑脑,二妹妹怀里旺火火烧,一心要和喇嘛哥哥交……”

  这首名为《王爱召》的漫瀚调民歌在鄂尔多斯达拉特旗传唱度极高,可谓家喻户晓。此外,它也被叫作《喇嘛哥哥》《上房瞭一瞭》《瞭见王爱召》,这首歌曲历经百年,仅仅依靠民间的口口相传流传至今。随着年轮的变迁,唱词也在不断更新。

  通过歌词可以得知,王爱召曾是多么伟岸高大、引人注目,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眺望到。而当地群众在世代传唱中,好像真的可以看到那座神圣、显赫的王爱召。

  那么,曾经鼎盛一时的王爱召,如今何在呢?

  7月末,采访组一行从达拉特旗政府所在地树林召镇驱车30公里,来到了位于王爱召镇王爱召村的王爱召遗址前。眼前的遗址却只有一方宽阔的院落,院中杂草丛生,四周是新修的围墙,正面立有一座文保碑,碑身记录着王爱召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兴建,清廷赐名“广慧寺”,后因鄂尔多斯领主博硕克图济农后裔受封郡王,俗称“王爱召”。原有山门、钟鼓楼、四大天王殿等,藏式建筑259间,喇嘛住房282间,居伊克昭盟寺庙之首,1941年毁于战火。通过散落在院中的残砖碎瓦和一两处断壁残垣,仍可窥见这里曾经有过寺庙建筑,可除此之外,其他地方均已是民宅,曾经辉煌的寺庙早已荡然无存。

  王爱召的毁灭是由日本侵略军一手造成的。这其中的故事还得从“宁夏二马”讲起。

  1928年秋,宁夏马鸿宾、马鸿逵在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影响下,率部归顺冯玉祥的国民联军。1929年5月,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军事编遣会议后,宁夏“二马”为保存实力,率部背叛冯玉祥后投靠了蒋介石。1930年中原大战后,马鸿宾部被改编为新编第7师、马鸿逵部被改编为第35师。1933年,宁夏“二马”所属部队奉命对调部队番号,马鸿宾部的新编第7师改称第35师。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军以马鸿宾部的第35师扩编成第81军,隶属国民革命军第17集团军。马鸿宾任军长,下辖第35师(马鸿宾兼任师长)和独立第35旅,马献文任旅长。该军组成后,驻防在绥西地区。1939年4月,马鸿宾升任第17集团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该军所属部队编制不变。同年秋至1942年初,该军从绥西移防伊克昭盟北部达拉特旗的黄河南岸,主要担任黄河河防的守备任务。

  早在1928年,内蒙古地区成立绥远省,并根据地理方位,将绥远省分为绥中、绥北、绥南与绥西4个区域。绥中指归绥以东至察哈尔省的广大地区;绥北指绥远省北部乌兰察布盟一带;绥南一般指黄河以南、陕西省以北地区,主要包括伊克昭盟地区;绥西则指包头以西至宁夏之间的区域。

  1937年10月,日军攻占归绥,建立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此时只有绥西、绥南部分地区尚未沦陷,并且战略地位尤为重要。为保卫绥西、绥南地区,1938年至1943年间,宁夏军队与日军进行了长达5年的艰苦作战,在经历了大小无数次战斗、牺牲数千人后,最终将日军阻挡在黄河以北地区,打破了日军占领宁夏、攻占西北、阻断西北国际线的图谋,而其中的绥南抗战就包括这场新民堡-王爱召之战。史料记载,在绥南抗战阶段,宁夏军队担负起将日军阻挡在黄河以北地区的防守任务,为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在当地人口述中了解到,为彻底毁劫王爱召,1939年,日本侵略军曾多次派特务进行过专门调查。1940年夏,日本侵略军在伪蒙古军第4师的配合下,与驻扎在新民堡(今达拉特旗)的马鸿宾第81军发生战斗,败退后的国民党部队移防王爱召,在其附近构筑工事,修建炮楼。

  1941年2月9日,驻扎在包头的日军小岛部队,出动80辆卡车的步兵,在坦克车、装甲车、飞机的掩护下,从包头银匠窑子(今包头市青山区青福镇)过黄河直奔王爱召。在距离王爱召不远的西社、刘大营子、东三座茅庵等地,架起重炮,从下午4时开始,对王爱召进行轮番轰炸,国民党军队一直抗击到天黑,却也无法坚守,遂趁夜悄悄向南撤退。次日,日军占领王爱召,赶走了寺庙里喇嘛和周围的百姓,紧接着便开始疯狂抢掠,80辆大卡车不分昼夜抢运,将召内各种金佛玉像、经卷宝器洗劫一空。

  这场洗劫一直持续到18日清晨,日本侵略者开始在召庙各建筑上浇上汽油,在僧房里堆上干草,燃起大火,放火焚烧了王爱召,大火一直烧了半个多月,雄伟壮丽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宗教中心、已存在了300多年的王爱召,就这样变成了一片废墟。

  1941年9月,王爱召的大喇嘛曹德纳木化缘、化布施等,筹集资金,在王爱召遗址西侧1公里左右的地方建了一座规模较小的寺庙,并把达拉特旗塔并召的佛像、法器、经卷等移到这里,继续进行宗教活动。令人可惜的是,这座小庙之后一度被毁。

  2015年,内蒙古东达集团根据达拉特旗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决定投资重建王爱召,让这个在鄂尔多斯地区影响深远的召庙重现荣光,更要让人们记住那段历史,不要忘记日本帝国主义毁坏民族历史文化、残忍杀害无辜群众的累累罪行。

  在距离王爱召遗址不远处便是新建成的“小召”。在相关人员的带领下,采访组一行走进寺内,参观了重建后的诵经堂、大雄宝殿、禅房等建筑,这座新建成的召庙建筑依旧为藏汉结合风格,建造样式参考了历史上的王爱召建造形式。在“小召”的南侧,一座被称为“大召”的更大规模寺院正在建设当中。

  “上房瞭一瞭,不见了王爱召。日本鬼子恶火烧,从此瞭不见王爱召。”由于时代更迭变迁,以及不同群众传唱时融入的自身情感与生活感悟,《王爱召》也出现了不同版本。曾经单纯围绕男女爱情的质朴唱词,在日寇侵略的阴霾笼罩后,有了质的升华。当年那场熊熊大火吞噬了王爱召,也烧进了百姓的心窝,它不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是成为凝聚民众、铭记国耻的精神纽带,让每一个听到的人,都能从这质朴却有力的词句里,感受到先辈们对和平的渴望,对被破坏家园的痛心,以及对侵略者永不磨灭的愤慨。

  风吹过草尖,仿佛还能听见1941年的炮火余响。但更多时候,入耳的是学堂里的琅琅书声、是乡野阡陌间的欢声笑语,还有那首经久不衰且婉转悠扬的《王爱召》。它唱出了底层百姓对自由的向往、对和平的渴求,以及对爱情与幸福的坦荡追求与炽热坚守。

  过去这片曾被战火灼伤的土地,如今用丰收的喜悦抚慰着过往,那首民歌也已化作守护家园的力量。这里没有硝烟与战火,有的是一代代人对“和平”二字最踏实的注解,守着烟火人间,护着岁月安宁,让希望在这里扎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