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融媒记者朱雅渝通讯员何桂梅陈佳佳
近年来,云安区镇安镇人大依托各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创新实施“一线履职法”——将议事协商搬到问题现场,把建议督办贯穿项目始终,深化“群众点单、代表接单、人大督单”机制,有效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人大动能”。
议事厅“动起来”
一线破题接地气
如何有效打破空间壁垒,让民意收集和议事协商更“接地气”?这是镇安镇人大推动人大代表联络站实现“室内接待室”向流动“议事厅”转变一直思考的问题。
民之所呼、我必应之。在联络站接待群众活动中,多名群众反映榃茶村、积裕塘村等多个村道夜间“摸黑出行”问题,镇人大代表、河西村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陈树桂随即组织驻站人大代表张建宙、陈锦坤等,利用夜晚深入各村无灯路段实地勘察,先后走访10余户村民,收集意见建议。
现场看、当面听、即时议——这种将议事桌搬到问题现场的“移动议事厅”模式,让代表们精准掌握村民的担忧和需求,进而催生高质量的《关于新增路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议》。为加快建议办理,陈树桂积极跟进协调、争取资金支持,最终140盏太阳能路灯在镇安镇碧道、榃茶村等地亮起,同步增设的防溺水设施进一步筑牢群众安全防线。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面对关乎7个村庄、千亩良田灌溉命脉的镇安大圳“最后一公里”梗阻问题,民乐村人大代表联络站的驻站代表周伟如、陆炳南主动走出联络站,沿着老旧渠道徒步勘察掌握实情,与沿线村民、种植户面对面交流,为精准形成《关于贯通镇安大圳最后一公里的建议》提供坚实支撑。
脚下沾泥、心中有数。“移动议事”“一线调研”模式的探索,让代表们议事更精准、决策更科学,有效解决“坐堂议事”难以深入实际的问题,大大提升民意回应的速度和解决问题的针对性。
建议单“跟到底”
闭环管理显实效
过去,代表建议“一提了之”,办理过程如同“隔空对话”……镇安镇人大聚焦这些痛点堵点,引导联络站各级人大代表深度参与,合力构建“提出-交办-协调-督办-反馈”全链条机制,给建议办理戴上“紧箍咒”。
陈树桂依托“板凳会”集思广益,敏锐抓住政策机遇,提出利用闲置土地建设充电桩的建议,积极奔走争取项目立项,解决用地、审批等难题,紧盯工程质量和进度。目前,8支充电桩枪已建成投运4支,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增加村集体收入8万元。
在贯通镇安大圳“最后一公里”这一重大民生项目中,镇人大组织周伟如、陆炳南等代表全程嵌入项目链条。筹备阶段,他们下沉一线化身“协调员”,成功调解纠纷、动员村民筹资14万元、无偿让地2000平方米、投工投劳超200人次;施工阶段,他们紧盯现场化身“质检员”,严把工程质量关。正是这种贯穿始终的“督单”力量,确保了汩汩清泉如期流进千亩良田。
“全链条跟踪”和“人大督单”机制,压实了代表责任,强化了人大监督刚性,确保了建议办理不“烂尾”、项目落地不“打折”,显著提升建议转化率和群众满意度,让代表的“好声音”真正变成惠民的“实举措”。
新机制“活起来”
联动发力解民忧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随着一桩桩、一件件民生诉求的解决,镇安镇人大开始进一步思考构建上下联动、高效运转的民意处理机制,以人大代表联络站为枢纽,深化“群众点单、代表接单、人大督单”的工作闭环,让代表呼声有回应、群众期盼有着落。
“点单”精准,民意直通“零距离”。各联络站化身民意的“前哨站”和“蓄水池”,河西村人大代表联络站收集到路灯、充电桩需求;民乐村人大代表联络站捕捉到涉及7个自然村、1000多亩农田灌溉的最大民生痛点——大圳老化问题。2024年以来,全镇8个人大代表联络站累计收到群众意见诉求14条,梳理形成代表建议3条。
“接单”专业,代表跑腿“深调研”。代表们积极“接单”,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出击”。夜访摸黑路、徒步勘察大圳,代表们深入一线、把脉问诊的专业履职态度,为精准提出高质量的建议打下坚实基础。
“督单”有力,闭环管理“见真章”。“督单”环节由镇人大统筹,代表具体执行,通过现场协调、进度跟踪、质量监督、效果评估等方式,确保“点单”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大圳项目的成功贯通和充电桩的落地见效,都是“督单”有力的最佳证明。
从河西村亮起的一盏盏路灯到一台台致富的充电桩,从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到贯通千亩良田、惠泽万家的镇安大圳活水,镇安镇人大的“一线履职法”生动诠释着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实践伟力。“三单”机制环环相扣,有效整合群众诉求、代表履职和人大监督三方力量,构建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落实有力的民意处理闭环,成为联络站提升履职效能的“制胜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