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云浮日报

坚持守正创新 勇担时代使命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04版: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编者按

  近日,云浮市召开文化强市建设推进会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全面动员和系统部署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文化建设任务。会议强调,要聚焦建设更有温度的“善德云浮”,坚持守正创新、勇担使命,奋力开创文化强市和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为响应会议精神,云浮融媒记者对相关单位负责人、乡镇党委书记、村委党支部书记、学校教师、青年导演等多方代表进行专访,倾听他们贯彻落实会议要求的思路与举措。他们谈理解、说计划、提方案,每一份思考都在呼应“善德云浮”的建设愿景,也在汇聚成云浮文化强市的扎实脚步——文化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每个人、每个组织的自觉参与和持续创造。敬请读者垂注。

  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

  ——访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水友

  云浮融媒记者梁振谭淇尹

  近日,云浮市文化强市建设推进会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后,就如何抓好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水友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市文联正以“乡村艺先生”项目为抓手,组织1156名文艺志愿者深入全市973个村(社区),累计开展超100场次文艺惠民活动,为文化强市建设注入新动能。

  李水友表示,近年来云浮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歌曲《叹早茶》《风》、电影《我,就是风!》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其中《我,就是风!》更入围中国电影华表奖;石艺作品《纸飞机》被广州国家版本馆收藏;本土乐队“万花筒”四次登陆央视;新兴籍导演陈仕忠作品《寻她》斩获金爵奖。全市国家级文艺家协会会员数量增长超60%,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云浮创作基地的建立及《乡村契约》等作品的推出,标志着云浮文艺事业迈上新台阶。

  同时,市文联创新推出“参谋员+组织员+辅导员+宣传员”的复合型服务模式。在安塘街道下白村,墙绘艺术与音乐会带动文旅产业振兴;在都杨镇湾边村,文学作品生动记录“百千万工程”实践;“西瓜之约”“花生故事”等特色文艺宣传助力农产品品牌提升。

  “‘乡村艺先生’项目已入选2025年广东省文联调研课题,五集微电影《情系长岗坡》近日在京首映。”李水友说,要以多元活动滋养文明乡风?,通过“粤语童谣守护”“乡村音乐沙龙”等主题活动,将文艺创作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持续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升农民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精神动力。

  以“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

  ——访罗定市华石镇党委书记廖顺达

  云浮融媒记者朱雅渝黄宇

  “作为云浮市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载体,‘镇镇有声’项目构建起‘媒体搭台+干群唱戏’的传播生态,让乡镇干部与新农人共同走进直播间,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闲话家常、推介好物,增强群众参与感和幸福感。”近日,在云浮市文化强市建设推进会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期间,罗定市华石镇党委书记廖顺达分享了“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的实践经验。

  廖顺达介绍,近日,华石镇凭借“镇镇有声”传播项目推出的《大展宏图》短视频成功“出圈”,在全网累计播放量突破200万,评论超7000条,不仅带来了显著的关注度,更直接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和产业合作发展。他表示,视频走红的背后,关键在于乡镇干部用乡音乡情拉近距离,以质朴出镜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真诚分享本地特色产品和风土人情。

  廖顺达介绍,华石镇突出“文化赋能+流量变现”双轮驱动,短视频发布和直播活动开展不到10天,就使得华石镇当季水果销售一空,国友鱼腐等特产远销省内外,并吸引众多企业主动接洽合作,充分验证了“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的实效性。“要坚持贴民心的故事和接地气的传播方式,打造干群‘同坐一条板凳’的沟通场景,这是实现破圈传播的核心。”廖顺达说。

  在内容创作方面,华石镇注重结合网络热点与本地“蔬果渔乡”特色进行二次创作,既讲述群众喜爱的故事,也做实助农带货、振兴乡村的实事。同时,依托云浮融媒等平台的支持,优质视频内容与官方传播渠道形成合力,引发网友广泛讨论和转发,成为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也为云浮文化强市建设注入新动能。这种贴近民心的方式,有效激发了群众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传播的积极性。

  让云浮文化在多元互动中繁荣发展

  ——访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代表邓文钊

  云浮融媒记者朱雅渝黄宇

  在广东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工作表彰会上,歌曲《风》荣获优秀作品奖。该作品主创代表邓文钊以云浮市文化强市建设推进会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的召开为契机,分享了其创作心路与经验。

  邓文钊介绍,这首歌以节奏明快的旋律和真挚感人的歌词,生动呈现了云浮市三十年来的发展变迁和云浮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表达了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与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成为云浮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这也是其能够在众多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邓文钊认为,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风》传递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激励人们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积极进取,与社会主流价值观高度契合。这类充满正能量的文艺作品,能够在云浮乃至全省范围内有效激发广大群众的奋斗热情,增强社会凝聚力,成为推动精神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劲动力。

  作为文艺创作者,邓文钊指出,音乐作为文艺创作的重要形式,在凝聚人心、陶冶情操、引领风尚等方面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跨越语言和地域限制,通过旋律与节奏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增强社会凝聚力;优美健康的音乐可以舒缓压力、净化心灵,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提升审美水平和精神境界;同时,音乐作品能够敏锐把握时代价值导向,借助歌词与旋律传递积极理念,引导公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风尚,从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结合当前云浮市文化强市建设的部署,邓文钊对本地文艺发展的建议:要孵化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精品,深入挖掘云浮的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文化资源,将地域元素有机地融入创作,打造高辨识度的品牌作品;完善文艺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专业培训和学习交流,并配套相应激励政策以鼓励创新创作;通过举办文艺活动、比赛等丰富形式搭建展示平台,营造浓厚创作氛围;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创作环境,推动云浮文化在多元互动中持续繁荣发展。

  以文化为笔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访云城区安塘街道白村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秀霞

  云浮融媒记者董楹冯桂荣

  近日,云浮市文化强市建设推进会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动员全市上下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推动精神文明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更有温度的“善德云浮”夯实精神文化基础。会后,云城区安塘街道白村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秀霞接受记者专访,分享如何“以文化人、以文兴村、以文富民”的鲜活经验。

  “我们把古村落的历史厚度转化为群众可知可感的生活温度。”李秀霞介绍,白村村系统梳理569年建村史,提炼出篮球、乒乓球、书法、象棋、信用“五大文化”符号,并融入日常——少儿村BA让“小篮球”跳出“大合唱”,青年乡村天台公益音乐会唱响乡音乡愁,咖啡渣盆栽种植实践把环保理念植入亲子互动,青年文创沙龙则让老手艺碰撞新潮流。文明乡风同样关键,村里出台十五项民主管理制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全覆盖,“有制度、有温度”成为白村治理最亮底色。

  李秀霞表示,为把文化自信转化为发展动能,白村村把答案写在大地上:引进云小城文旅团队,盘活闲置房屋、旧仓库等资源,打造“下小白咖啡屋”“下小馆儿童友好餐厅”等新业态,形成“乡村消费矩阵”。文化IP叠加生态、美食体验,游客络绎不绝,村民通过房屋出租、景区务工、农特产品销售等渠道实现多元增收。“文化让产业有了灵魂,也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李秀霞说。

  面向未来,白村村已擘画“施工图”。“基础设施再升级,建设‘儿童友好、青年融入、老年宜居’综合服务圈,把文化阵地搬到村民家门口;非遗传承再深化,常态化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培育本土青年‘守艺人’;文旅融合再突破,推行‘乡村合伙人’机制,联动餐饮、艺术、自媒体等跨界力量,打造差异化、沉浸式文旅产品;同时牵手周边村落,串珠成链、聚点成面,构建区域文化旅游联动带。”李秀霞信心满满说,要让文化软实力成为推动云浮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让更多老百姓共享文化强市建设成果。

  打造岭南史前文化“活态教科书”

  ——访市文广旅体局副局长高娜

  云浮融媒记者梁振谭淇尹

  “7月16日,国家文物局将磨刀山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标志着这一实证‘百万年人类史’的重要遗址正式跻身‘国家队’。”在云浮市文化强市建设推进会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后,市文广旅体局副局长、磨刀山遗址管理处主任高娜接受记者专访,详细介绍了我市在遗址保护传承利用方面的创新举措。

  高娜表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磨刀山遗址保护工作,2022年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提级管理、部门协同、垂直共建、一体运行”机制。2024年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磨刀山考古遗址公园管理体制机制的方案》,对机构、人员、资金实施硬约束。

  同时,我市坚持考古先行,持续开展磨刀山遗址与南江地点群考古工作,今年7月启动罗艮顶遗址发掘。《郁南磨刀山遗址考古研究工作计划(2023—2035)》《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磨刀山遗址保护规划(2022—2035年)》相继获批,《云浮市磨刀山遗址保护条例》已公布施行。北京大学夏正楷、王幼平等专家多次现场指导,与省社科院联合形成的专报获省领导肯定性批示。

  “创新制作的纪录片《穿越磨刀山》上线一年播放量达770万,评分9.8分。遗址被列为省级文化交流基地,今年吸引俄罗斯、印尼等25国国际友人参观。”高娜表示,将把磨刀山遗址打造成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的鲜活样本,推动其与“百千万工程”深度融合。

  以粤剧为媒传递正能量??

  ——访罗定粤剧团团长梁钰

  云浮融媒记者梁振谭淇尹

  作为云浮市唯一的国营专业文艺演出团体,罗定粤剧团在团长梁钰的带领下,通过“送戏下乡”“送戏进校园”及精品剧目创作,将岭南文化精髓注入基层,让传统艺术焕发时代活力。近日,云浮市文化强市建设推进会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后,就如何抓好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梁钰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政府购买服务的送戏进农村活动,让农民充满欢乐。”梁钰表示,剧团通过生动的舞台形象,将党的政策与正能量传递到田间地头。她特别提到,现场演出比电视观看更具感染力,“艺术源于人民,也要回到人民中去”。近年来,剧团深入基层,以《怒闯金銮》《长岗坡》等30多个传统剧目广受好评,农民观众反响热烈。

  针对年轻观众断层问题,剧团创新开展“送戏进校园”活动,累计演出近30场。“我们先科普粤剧知识,再教学生欣赏技巧,甚至邀请他们上台体验。”梁钰介绍,这一举措已吸引10至20岁的年轻学员加入剧团。她呼吁政府加大投入,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岭南文化,“只有年轻人爱上粤剧,非遗才能真正得到传承”。

  在云浮市支持下,剧团创排的《龙龛传奇》获剧本启动资金,先后亮相羊城国际艺术节、入选广东省舞台艺术精品,并赴广州演出。“地方特色文艺精品是传播正能量的重要载体。该剧通过广东电视台岭南戏曲频道等平台,将云浮文化推向更广舞台。”梁钰说。

  云浮文化发展未来可期

  ——访云浮籍青年导演陈仕忠

  云浮融媒记者董楹冯桂荣

  近日,云浮市文化强市建设推进会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云浮籍青年导演陈仕忠作为代表,以《飞雁“归巢”,只因云浮文化发展未来可期》为题发言。他为何回归助力家乡文化建设?又将为云浮文化强市建设带来哪些新思路?会后,陈仕忠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陈仕忠表示,作为土生土长的云浮新兴人,成长记忆里满是鲜活的本土文化印记。“六祖惠能的传说故事、新兴的‘走大王’、舞火捞、花灯会这些民俗活动,还有古村落里独特的建筑风貌,从小就刻在我心里,印象特别深刻。”这些深植于乡土的文化元素,是他电影创作的“灵感源泉”。在他看来,云浮的本土文化自带独特魅力,“我一直想把这些元素融入电影里,用镜头讲好云浮故事。”他的期待很实在——让更多观众通过电影认识云浮、了解云浮,“让云浮文化能走出本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电影作为跨越地域与语言的艺术形式,在文化传播中有着天然优势。“我希望通过电影的传播力,让更多人看到云浮文化的独特之处。”在陈仕忠眼中,电影在云浮文化强市建设中能扮演“有力宣传名片”的角色。“它能用生动的故事、直观的画面,把云浮的文化内涵‘说’给更多人听,吸引大家关注云浮。”他强调,这种关注能直接提升云浮的文化影响力,为文化强市建设添力。

  “飞雁‘归巢’,只因云浮文化发展未来可期”——这句发言的背后,是陈仕忠对云浮文化潜力的笃定。此次参会,让他深切感受到家乡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从政策上的扶持到资源上的整合,能看出云浮下了很大决心要做好文化建设,这中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更让他看好的是云浮的“先天优势”:“‘背靠大湾区、坐拥生态美’,这个区位和生态条件太适合影视产业发展了。”政策的“温度”与优势的“厚度”叠加,让他确信“回来助力是很好的时机”,也坚定了他回归家乡的脚步。

  谈及接下来的规划,陈仕忠直言已做好准备:“肯定会和本地团队合作,我们身边藏着太多没被好好挖掘的云浮故事,一起把它们找出来、拍出来。”对于云浮影视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他表示,要做好协拍服务,为外来剧组提供便利,吸引更多团队来云浮取景创作;要加强影视人才培养,建立专业的培训体系,为本土影视产业储备“新鲜血液”;要注重本土IP孵化,用优质的本土IP才能真正带动云浮整个影视产业往前走。

  让文明之花绽放校园

  ——访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代表、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党政办主任黄俊

  云浮融媒记者朱雅渝黄宇

  在云浮市文化强市建设推进会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期间,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代表、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党政办主任黄俊接受了云浮融媒记者的采访。他表示,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从2017年获评广东省首批文明校园,到2025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校园,用8年完成从“省字号”到“国字号”的跨越,是践行价值引领、文化传承和文明实践三大使命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邓发纪念中学将价值引领、文化传承和文明实践深度融合。在价值引领方面,学校构建“大思政课”课程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在文化传承方面,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开发课程,如围绕邓发事迹开展讲座、戏剧和读本编写,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在文明实践方面,通过志愿服务、劳动教育及“送教助学”“文化宣传”等进社区活动,推动精神文明向社会辐射,积极服务“百千万工程”。在此期间,学校连续两年位居云浮市品牌学校评估榜首,并于2024年荣获云浮市品牌高中办学质量一等奖,培养了包括“新时代好少年”张家城在内的近40名省、市级德育先进典型。

  “教育系统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孵化器。”黄俊表示,全国文明校园的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主要从六个方面扎实推进:坚持“头雁引领”,凝聚创建合力;坚持“立德铸魂”,深化思想道德教育;坚持“阵地赋能”,拓展文明实践平台;坚持“强师兴教”,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坚持“文化浸润”,培育校园文化气质;坚持“环境育人”,提升整体校园形象。

  当前,云浮市正全面推进文化强市与精神文明建设。黄俊表示,学校将以“三个深化”为抓手,构建精神文明建设新常态:深化红色基因传承,开发沉浸式课程并与云浮网上红色展馆联动,打造红色教育示范基地;深化文明实践机制,完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网络,推行“家校共育”积分制;深化硬件与软件双提升,响应云浮“文化强市六大工程”,挖掘红色文化、南江文化、石艺文化等资源,开发“非遗进校园”课程,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文润城”,让文明之花在校园内外持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