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云浮日报

洚水游记

日期:08-21
字号:
版面:第07版:三江之韵       上一篇    下一篇

  陈带喜

  午后,汽车过了桥,缓缓地在一个村庄上方的公路旁停了下来。驾驶员陈老师说,下方的村子就是洚水村了。过桥前我就注意到这个村子了,不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江滨小村嘛,看不出有什么特别啊,怎么会选择来这里采风呢?

  当然,这话是我在心里咕噜给自己听的,并没有说出来。

  在洚水村委会议室里,村党支部书记的一番话,在我心底里为洚水村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他说,圩市、码头,是洚水村的重要历史元素,也是洚水村的魅力所在。洚水,既是自然村的名字,又是行政村的名字。行政村因驻洚水而得名。行政村被命名为“洚水”,可见这个西江小村的重要性了。洚水村,因位于洚水河边而得名。洚水的“洚”,现在之所以写成“降”,是因为最初的电脑字库没有这个字而改的,现实中两个字都在用……

  我暗想,这个村子一定值得细细游览一番。

  从村委办公大楼出来,往右拐,顺坡而下数十步,便进入洚水村了。村道两旁是一家挨着一家的楼房,楼高多数是三层或四层,但与其他村庄的不一样,这里明显有规划的,感觉像街道。

  给我们做向导的村干部说,这里是洚水圩,村道两边原来是商铺,这些楼房是拆了原来的商铺建成的。这就是洚水村的独特之处了,在村外看不出来,进到村里才发现这里别有乾坤。那村道就是街道,两旁的房子就是商铺,都是门对着门的,整齐有序。只是与县城的街道相比,这里的街道就显得太窄小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洚水圩自明朝至清朝、民国一直沿袭下来的,古圩本来就是这个布局,不能跟现代城镇的规划作对比。而这个布局,恰好是以一种新的方式保持了古圩的筋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或者是民国时期的近代建筑保持不了,好歹保持了那时候的街道布局。走在村中的街道上,我是能明显地感受到一种古意——古街的逼窄。

  街道两边的商铺式民居的门大都是关着的,村民或出门劳作暂时关门,或出远门打工、做生意长期闭户,街道上冷冷清清的。

  在下方的另一条街道,还有两间房屋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其中一间还有人在住着,似在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繁华,又似以这个方式世代相传这里的故事。大家很有兴致,围着这两座商铺逗留了很久,有拍照的,有透过窗门缝隙窥探的,有与屋中老者攀谈的……

  沿着村边与江边,一条柏油栈道如丝带般蜿蜒伸展,引领着我们走向那古老的洚水古码头。说是古码头,却看不到什么古迹,连一块古石古砖也没有。“洚水古码头”的简易牌坊是新建的,那几十级台阶也是新建的,台阶下是连接到登渡船的平台那里的混凝土通道。通道旁边有渔家元素的雕塑,算是为码头增添了一点点的古意。我站在台阶顶上的牌坊下,请摄影家陈老师拍了一张照片,想不到码头风格竟然很明显,真的不错。

  从这里看,村子也很不错。栈道旁、码头边,阳光明媚、微风轻拂,叫不上名字的花草摇曳生姿,似在为我们讲述着码头古圩的悠悠过往。江水悠悠,波光粼粼,货轮在江面上忙碌穿梭,满载着生活的希望与憧憬,驶向远方。位于村庄上方的沿江公路,各种车辆来往疾驰。江里的货轮和公路上的汽车,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山边,看似毫无关联,却又奇妙地构成了一道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美丽风景线……

  洚水码头,有着数百年历史。曾经是繁荣的货运商贸码头,现在因为时代的发展,水运早已改为更便捷的陆运,古老的码头便沦为一个小渡口……

  这次采风有坐渡轮游西江、观赏青旗山的安排。午后的阳光特别猛烈,开船的大叔还第一时间叫我们穿上比羽绒服还厚的救生衣,这么热的天穿着这么厚的救生衣,我还真不情愿。穿上救生衣,虽然有江风的轻拂,但也很快就满身大汗了。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游玩的心情,在太阳的照射下,江面泛起的水波在阳光照射下,像闪着银光的鱼鳞。

  渡船顺流而下,载着我们领略青旗山的景色。青旗山是德庆古八景之一,名叫“青旗拥翠”,江北德庆县一侧是最佳的观赏点。洚水村在青旗山下,“身在此山中”,是看不清青旗山的真面目的。游船河、赏青旗,真是一个好主意!渡船靠西江北侧往回驶的时候,青旗山一下子“动”了起来,像一面正在迎风飘扬的青色大旗。耳边那猎猎的风声,仿佛是青旗迎风发出来的,振奋着渡船上的所有人。两个年轻人站在船头上,迎风举臂高呼起来……

  下了渡船,我们还参观了位于洚水村旁边的下围村的水电站、龙母祖庙遗址、聆听了关于龙母的古老传说。

  洚水村与下围村一左一右处于洚水河口两侧。两个村庄之间,有电站水坝桥和沿江公路桥两座桥梁。集体活动后至晚餐前,有一小段自由活动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选择静静地站在电站水坝的老桥上,吹着湿润的山风,静静地观赏洚水河两侧的村景和江景。

  太阳开始下山了。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青旗山和山下的村庄慢慢地由浅到深镀上一层金色,江面渐渐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