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融媒记者许舒婷通讯员梁绍伟甘威龙陈怡露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肩负着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提供100%覆盖社会工作服务的使命。目前,新兴县新城镇社工站已织就一张覆盖全镇36个村(社区)的民生服务网,如春风化雨般将社工服务的温暖洒遍城乡每个角落。
如何让这张网织得更密、更实?新城“双百”以“双向循环”工作法作出了回答。据悉,该站实施“社工站统筹-社工点执行-社工实施”到“社工反馈-社工点化解-社工站分享”的“双向循环”管理模式,通过个人经验转化路径激活团队服务效能,让每一个案例成为社工成长的教材,每一次分享成为团队提升的助力。
案例一:春风化雨暖心田
新城镇社工小黄向记者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男主人靠打散工维持家庭开支,女主人有智力障碍,夫妻二人育有6个孩子,家庭生活困难。令人揪心的是,村“两委”干部和镇民政部门曾多次建议男主人申请低保,他虽然口头答应,却迟迟没有行动,村干部为此十分着急。
对此,社工小黄没有放弃。他与民政、学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一同上门走访,经过多次沟通和耐心劝说,终于让男主人明白了作为父亲的责任与担当,也认识到有困难时主动求助并不羞耻。小黄还贴心陪同男主人到镇民政部门填写申请表、复印材料……最终成功为这个八口之家办理了低保救助。
该案例反映出民生保障“最后一米”中存在的一种现象:部分群众存在“处事困难”,亟需社工以“婆婆嘴”的耐心、“铁脚板”的坚持和“金钥匙”般的贴心,为其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
案例二:慧眼识困巧施援
身着“社工蓝”多年的黎副站长经验丰富。一接到求助信息,他便迅速介入了解:案主31岁,今年4月初突然出现行走困难、口齿不清、吞咽费力等症状,后被确诊为WHO四级生殖细胞瘤。虽仍有60%的治愈希望,但高达50万元的治疗费用让这个家庭无力承担。黎副站长核实情况后,迅速链接资源,从专业角度建议并协助案主的姐姐为弟弟申请了新兴县六祖慈善会的大病救助,同时为案主办理了个人低保,既提供了每月基本保障,也提高了医疗报销比例。
这一案例让社工们认识到,服务群众还需争当“包打听”。在民生保障“最后一米”,要主动走出去,只要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熟知政策,就能让社工服务如春雨般无声滋润万物。
案例三:初生牛犊闯雄关
社工小甘身上洋溢着新人的闯劲和韧性。他在走访中发现一特殊案例:当事人失能无法自理,年近70岁的监护人照料起来力不从心,希望申请一张护理床。该案例难点通过有关部门的协作逐一化解:多功能护理床的筹措经与县残联协调得以解决,运输问题在镇执法办的支持下顺利完成,安装难题由一众“社工蓝”动手破解。老人紧紧握着小甘的手说:“社工是真正关心群众、为群众办实事的!”
该案例在新城镇社工站内引发热烈讨论。大家认识到,在民生保障“最后一米”,必须具备“关关难过关关过”的无畏精神,秉承“红旗渠精神”,面对困难不说“不”,坚信“万事皆有可能”。
案例四:六字真经通心桥
社工小梁是个文静的女孩,入职“双百”服务岗一年多来,不仅实现与群众的顺畅沟通,还自行总结出一套高效工作方法。“刚开始走访时,我像个生硬的问卷调查员,打完招呼后就陷入面面相觑的尴尬境地……”小梁告诉记者。
经过一年的有意观察、不断尝试和总结,她归纳出“衣、食、住、行、时、亲”六个谈话切入点,成功让服务对象记住并喜欢上了这位“邻家女孩”。
该案例让社工们明白,走访谈话亦有“终南捷径”。在民生保障“最后一米”,只要志存高远、用心钻研,每个人都能凭借如“六字真经”般的巧思,成为与服务对象沟通的“一代宗师”。
新城镇社工站以“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为切入点,从该站社工经历的真实案例入手,从“铁脚金钥”“慧眼识困”“攻克难关”到“提炼真经”,为社工成长提供肥沃“土壤”与清晰“路径”。站内实行的“双向循环”管理机制,既通过垂直管理强化“单兵作战”能力,又借助案例分享促进团队共同成长,经验提炼则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的本领,让社工在民生保障“最后一米”的岗位上,成为政策解读的“解语花”和温暖民心的“暖宝宝”。民生服务没有终点,新城镇社工站正以管理促经验沉淀,以经验强服务质效,自信续写新时代“为民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