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惠州日报

深度解码?吴振尧文学世界

日期:10-07
字号:
版面:第A04版:西湖       上一篇    下一篇

《天眼》一书,由吴振尧先生编选,是一部集中、深入解码其文学创作的评论集。全书42万字,由《文心雕龙》与《锦上添花》两辑构成。编者以刘勰《文心雕龙》命名首辑,?寓意深远?,既寄托敬意,亦饱含期待。“文心”指向文章的核心思想与匠心构思,“雕龙”则喻指对文本如雕琢龙纹般的精妙修饰,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这标题本身,即暗含了?探寻创作本源、剖析艺术规律、建立鉴赏标尺?的宏愿。《文心雕龙》辑录87位评论家对吴振尧“东江系列”文学作品的精辟见解;《锦上添花》则汇集二十篇展现吴振尧人生轨迹的通讯特写与报告文学。

《天眼》不仅揭示了吴振尧文学作品所承载的精神价值,更映射出其不懈求索的人生旅程。其倾注数十年心血的“东江系列”,闪耀着文化智慧的光芒,为东江流域文学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些作品以铿锵笔调讴歌东江人民的精神风貌,重塑客属人文精神的整体形象。

《天眼》最见功力之处,在于对吴振尧小说叙事艺术的整体性剖析。书中既恰当引用了西方小说叙事理论,亦对中国传统叙事学的现代转化进行了清晰通透的梳理与论证,更对其作品的地域性影响展开了颇具深度的考察与辨析。由此,“历史意识”“时空体系”“叙事风格”“岭南文化弘扬”“东江客属迁徙文化结构”等核心议题频频跃然评论家笔端。这种对吴振尧创作问题的深度解码与?饱含温度的阐释?,生动再现了其一生耕耘的“技”“艺”“情”,堪称知人、论世、治学的善思之作。

纵观《天眼》中的精彩评论,无不闪烁着批评家的个性光辉。其文字不仅文学性盎然,字里行间更可见批评家的人格与性情。换言之,对吴振尧作品的评述,只要坚持从文本出发,便能与文艺本身共振,?通过批评彰显文学的感性、诗意与审美意蕴。?如王志民对“东江系列”小说的综论高屋建瓴;徐梢南、陈南先、陈雪、方萆萍、杨茹柳、李建毅、陈霆宇等人,从多元视角深入解读《南风薰》;伍世昭、徐威、向翔对《人日》田园诗意的精妙剖析,令作品光彩倍增;丁惠忠借《拷问灵魂》解读《萍水相逢》,揭示书中社会描摹的现实深度与人性的光辉;肖玉、郭光豹、张志华等军旅背景的作家评论家,则使吴振尧笔下闪耀英雄主义光芒的军旅文学更为璀璨夺目。这些篇章视野开阔,见解深刻,引领读者领略文本中闪耀的文学之光,体察作者独特的创作路径与鸿篇巨制的精神原乡。书中对其诗歌创作的评论,亦令读者茅塞顿开,步入诗境。

文艺评论本身也是一种创作,它牢牢植根于作品文本或具体文艺现象,进行理性与感性兼备的价值判断与审美阐释。这种思路紧扣文学的审美特质,使评论充满“文艺味儿”,蕴含诗意美感。《天眼》一书在此提供了良好范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不拘一格的文体形态。?书中既有规范的学术评论,亦有随读随思的笔记札记,还有交流会上即兴有感而发的散论。专论、散论、点评并存,令人耳目一新,打破了评论文章“长篇大论、千篇一律”的固有模式。

?二、文采斐然的论述。?文艺关乎美,文艺评论则是探寻美的思维结晶,其使命在于发现美、阐释美、肯定美。《天眼》中的每篇评论,皆是作者融情汇智于文本的结晶,以其独特姿态,回应着文本所展现的生活、思想、人文地理、社会现实及精神世界。

?三、真挚炽热的情感灌注。?文艺贵在情感,文艺评论亦非无情之物。缺乏情感的评论,必显干瘪枯涩,索然无味;浸润真情实感的文字,则语畅辞达,文采飞扬。然此情感非外在强加,必源于评论家对作品艺术形象的深刻共鸣与精辟解析。《天眼》中诸多评论饱含情感,洋溢诗性激情,文字摇曳生姿,情感跌宕起伏,深深打动读者。

总而言之,《天眼》所展现的,是学者开阔的学术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真诚的评说立场和建设性的批评精神。这种摒弃浮泛、回归本真的批评风尚令人欣喜。一种真正惠及创作者与读者的良性批评生态正在形成。文学批评正回归其本质功能,推动文学艺术回归本体的进程已然清晰可见。

(马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