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报记者骆国红
沿着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向增江漫行,草木葱茏间,一座融雨林肌理、蕴东坡“接客不着衣冠”洒脱意趣的沙迳碧道驿站渐露真容,10月底将以“沉浸式生态客厅”之姿试运营;驱车不过十分钟,曾因人口流失沦为“空心村”的长滩艺术村,借古建筑微改造焕发新生。在龙门县,沙迳碧道驿站的“生态+文化”融合与长滩艺术村的“古建+共富”创新双向发力,正串联起增江的山水灵秀与古村的岁月韵味,为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勾勒出一幅兼具诗意与烟火气的鲜活图景。
沉浸式雨林景观驿站
近日,记者来到沙迳碧道驿站,看到施工已进入绿化景观收尾阶段,草木葱茏间,“沉浸式生态客厅”的轮廓愈发清晰。
作为218最美旅游公路的关键节点,沙迳碧道驿站依增江河而建,总建筑面积达5233平方米,是一座集观景、休闲、住宿、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站点。不同于传统建筑模式,沙迳碧道驿站以苏东坡“接客不着衣冠”为设计主题,采用环保材料,融入周边雨林,屋顶与植被相接,墙面与山石相融,施工中特意保留的原生树木让“沉浸式雨林景观驿站”成为现实,也让游客步入其中便能感受东坡“洒脱自在”的生活态度。
“我们不仅要做‘看得见风景的驿站’,更要做‘能体验自然的课堂’。”浙江云涧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涧公司”)董事长、沙迳碧道驿站运营公司负责人金斌坚道出了项目建设初衷。除35间融于自然的民宿客房、烟火气十足的餐饮区,以及配套的停车区与充电桩外,驿站还精心规划了果实采集、动植物观察等互动体验项目,并联动周边的青翠竹林、古朴古堡与刺激漂流资源,让“与环境无界交融”不再是概念。未来,驿站还将推出增江流域自然教育课程,真正成为“生态保护+文化传播”的双重载体。
雏形渐成的驿站已让当地村民尽享红利。“傍晚来这里吹吹江风、看看绿植,心情特别舒畅。”龙华镇村民陈叔告诉记者,碧道修好后,他常带孩子来骑行散步,“生活多了分乐趣,咱们农村也有了‘休闲好去处’。”
项目加持,古村“新生”
如果说沙迳碧道驿站是增江畔的“生态诗行”,那么从驿站驱车不到十分钟便可抵达的长滩艺术村则是古村落活化的“共富答卷”。这座距广河高速公路沙迳出入口仅1公里的古村落,曾因人口流失严重、明清古建筑破损倒塌沦为“空心村”。如今,在总投资约3亿元、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的传统村落活化项目推动下,这个古村落正完成从“沉睡”到“苏醒”的华丽转身。
近日,记者走进长滩艺术村,只见昔日的破旧农房变成了别具风情的南洋小院、温泉民宿,古韵与新意交融,令人眼前一亮;12个带温泉泳池的院子里,40间客房布置妥当,原木家具散发着松木香。
国庆假期,每天都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参观游览、打卡拍照,感受古村韵味。“以前只在网上看别人打卡古村,没想到现在自己也能住进‘诗里’!”从广州来的游客李女士国庆假期入住长滩艺术村温泉民宿,言语里满是惊喜:“就算还有部分修缮工程没完工,单看这些古香古色的院子就值得来一趟。”
村民们的感受更为真切:“以前长滩村几乎是‘空心村’,看不见什么人。项目引进一年多就盘活了整个村,现在成了集民宿、温泉、餐饮于一体的旅游村,村里环境和村民生活都越来越好了!”村民笑着说道。
这份“新生”源于微改造的匠心。金斌坚介绍,云涧公司团队修缮时所用的木材、砖瓦均按传统工艺定制,通过木刻、砖雕等技艺,一点点复原古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建筑风貌;在此基础上,民国小院、雨林温泉、农业研学等业态次第落地,让古村既保留古韵又增添活力。
更让村民振奋的是“长滩模式”带来的共富希望。据介绍,项目创新采用“国企+民企+村集体+村民”的合作机制,累计盘活605间闲置房屋,带动226户村民以老宅入股、参与经营。“以前村里冷冷清清,现在成了集民宿、温泉、餐饮于一体的旅游村,我们既能拿分红,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村民笑着说,言语里满是对新生活的期待。
从沙迳碧道驿站的“生态+文化”融合,到长滩艺术村的“古建+共富”创新,龙门县正以两大项目为支点,撬动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协同提升。未来,随着更多业态落地与服务升级,这里将进一步串联增江流域生态资源与古村落文化资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让更多人在山水间感受生活本真,在古韵中见证乡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