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璐
中秋佳节,月洒清辉。在呼和浩特,这座北疆草原与现代文明交融的城市,中秋承载着古老传统与鲜明的地域特色,交织出一幅独具魅力的文化图景。
中秋,历来是中国人期盼团圆、庆祝丰收的节日。在呼和浩特,人们既沿袭中原文化的习俗,又融入草原民族的独特风情,绘就了一幅多元文化交融的民俗画卷。
祭月,是中秋绵延至今的老传统。民俗学者、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韩国栋介绍,自古以来,汉族便有中秋之夜供月亮的习俗。“人们设香案,摆放月饼、西瓜、苹果、葡萄等供品,朝向月亮,点燃香烛,全家依次拜祭,祈求平安团圆。”韩国栋表示,这一传统源自古人对月亮的崇拜。
呼市本地人的祭月仪式,讲究而充满寓意。中秋夜,家家户户设供桌,摆满月饼和各色水果,庄重拜祭。供品的摆放颇有讲究:西瓜要切成“花牙”状,既美观,又象征月亮的圆满。供品中不可出现梨,因为“梨”与“离”谐音,与团圆的寓意相悖。最引人注目的是摆在供桌中央的“大月贡”月饼,个头硕大,连孩童都知道,那是专门为敬奉“月亮爷爷”而准备的。
如果说祭月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吃月饼则是多了一份与亲友共同分享团圆的喜悦。据韩国栋介绍,月饼最初为祭月供品,后逐渐成为家人共享的节令美食。在呼和浩特,月饼种类丰富,如老呼市月饼、丰镇月饼、清水河月饼、托县月饼等,馅料多为豆沙、五仁、红糖等,寓意生活甜美、家庭和睦。
如今,呼和浩特的月饼更具地域特色,馅料中融入了牛肉干、奶豆腐、沙棘等特色风味。而月饼制作技艺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过去,人们储藏月饼时,会在瓮里放入槟果,既防变质,又添果香。如今,人们更注重健康,木糖醇、低糖月饼成为新的选择。无论口味怎么变化,与家人共食月饼、共享团圆的心情始终如一。
据韩国栋介绍,自唐代起,赏月之风逐渐盛行,文人墨客以诗赋咏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皆是借明月寄托思念与祝福。此外,还有“树中秋”或“竖中秋”的习俗,指的是中秋夜,人们将灯笼高悬于屋檐或露台,灯火与明月交相辉映,更增添节日氛围。
如今,呼和浩特中秋节赏月休闲活动愈加丰富多彩。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呼和浩特以“炫彩金秋·万象青城”为主题,推出规模空前的文旅活动体系,构建“15分钟文旅生活圈”。活动涵盖“五大主体活动+七大活动矩阵+N项联动活动”,包括塞上老街的“月满老街·声动北疆”主题夜演、哈达广场的“城市月球探索计划”、敕勒川草原东敖包公园的实景演出《敖包相会》等,全市还同步开展激光秀、烟花表演,以现代光影艺术为传统节日注入新意。
不变的月色,见证着时光的流转:古人以诗歌咏月,今天的呼和浩特则以文艺演出、沉浸式演艺、主题展览延续着节日的诗意;昔日以火红的灯笼映衬月色,如今则以灯光秀、激光秀、街巷夜游点亮中秋夜晚……就让我们在这座城市的温柔馈赠中,与家人团聚,共享中秋的安宁与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