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赵宇昕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深入实施“强首府工程”,将“人才强市”作为核心战略,以建设“五宜”城市为目标,聚焦“六大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和民生领域实际需要,迭代升级形成了以“人才强市25条”为核心的人才政策体系,实施“三年十五万青年留呼”行动、“丁香扎根”计划、“青创助航”创业服务行动、“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等重大人才工程,打造“青心于此 城心相邀”和“青城有约”人才服务品牌,为青年人才提供从就业、住房等一站式服务保障,在全社会营造尊才爱才的良好氛围,提升人才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构建“全要素”产才融合体系
激活发展澎湃动能
产才融合是人才集聚的“强磁场”,也是产业升级的“加速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发改委、工信等部门,面向1950家重点企业,“线上+线下”联动开展“送政策、送服务”活动:全面落实支持企业稳岗、扩岗政策,通过“免申即享”的方式为18476户企业发放稳岗补贴、扩岗补助、社保补贴等资金1.3亿元,并通过降低社保费率为3.75万户企业减免4.53亿元,助力企业减负稳岗、扩容增岗;启动“四访四问”拓岗行动,先后征集、筛选、发布39批次3.97万个次就业岗位,精准匹配企业用工需求;征集全市重点产业企业人才需求,发布《呼和浩特市2025年度第一批全市重点企业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为人才引进提供“导航图”。
同时,我市充分发挥“政校企”联盟作用,增强校地联系,搭建校企精准对接平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抢抓2025届高校毕业生离校就业关键期,开展丁香扎根·就业创业服务进校园系列活动29场;联合住建、团委、文旅等多部门开展政策宣讲、就业指导、岗位推荐、职业生涯体验等活动,入校提供多元化、互动式留呼就业服务,让广大青年人才切实了解呼和浩特先进多元的产业发展情况以及真金白银的引人留人政策,增强首府吸引力。
在9月4日举行的2025年丁香扎根·就业创业服务进校园系列活动暨第12场高校巡回招聘会(内蒙古师范大学站)上,即将研究生毕业的燕怡彤在多个招聘展位前投递了简历。她告诉记者:“这次参加政策宣讲和招聘会,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呼和浩特想要留住人才的力度和诚意。”
此外,我市充分发挥首府地区高校、职业院校、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等资源优势,征集补贴性培训机构124家,建成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4家,形成布局合理、专业齐全的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截至目前,共组织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培训11334人。
实施“全领域”人才培育工程
拓宽成长成才通道
“呼和浩特近几年的人才引进政策很有吸引力,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锻炼平台,还在招聘过程中为我们开辟了绿色通道,聘用后还会给予丰厚的安置费,方方面面都体现出对人才的重视。”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张思渊刚刚通过人才引进回到呼和浩特工作,对首府的人才政策赞不绝口。
据了解,为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来呼留呼,我市从“引、育、荐”三端发力,努力拓宽人才成长通道。
在储备青年人才方面,首府持续开展“青心于此 城心相邀”活动赴外引才,自今年3月起,先后在中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城市发展推介及人才引进专项招聘会,推介企事业单位岗位5000余个,共吸引1万余名学子现场参加;推进2025年事业单位引才工作,四批次共发布计划数2785个,并组织事业单位人才引进考试26场,参考人数7309人次。同时,大力推动就业创业工作,开展“三年十五万青年留呼”行动,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洽谈活动441场;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扶持力度,开展创业担保贷款业务宣传,持续优化办理流程。截至目前,全市共为81名创业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168万元,实现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在呼就业3.8万人。在培育本土人才方面,首府深入推进“技能呼和浩特”行动,2025年新增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两家,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家、技能大师工作室5家,培训涵盖化学检验员、农产品加工、兽药制造工、无人机装调检修、新能源汽车与维修等职业(工种),为青年人才筑牢“技能根基”。
在支持社会化引才荐才方面,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于今年5月被纳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重点联系产业园,逐步形成“一园三区”相互协同、同步推进的“黄金三角发展格局”,可提供人力资源外包、招聘与猎头、员工培训、人才测评等服务;发挥市场化引才荐才优势,拟制《关于开展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才荐才奖励评选工作的实施细则》,开展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进校园、进企业、进园区、进社区”活动,助力供需精准对接。
完善“全方位”人才服务保障机制
筑牢留才用才基石
优化岗位设置管理。今年3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专业技术岗位资源统筹事宜,通过实施低级岗位可借用高级岗位、中级岗位(10级)可借用初级岗位、部门之间可统筹使用副高级以上岗位3项政策,实现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的完全或部分贯通。这一举措不仅盘活了事业单位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资源,也为解决各单位引进人才聘岗难题提供了政策供给,保障人才待遇落地、落实。
打造综合服务平台。我市聚焦人才“引、育、留、用”,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的全方位人才工作数字化应用服务体系,建设全区首个人才一站式就业服务平台,实现人才分类认定、高校毕业生租购房补贴申领、中小微企业招聘等业务一网通办。今年以来,累计为1136人发放高校毕业生租购房补贴2592.97万元,为117人发放“六大产业集群”企业新引进博士硕士人才奖励89.6万元,为56家企业发放中小微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奖励59.4万元。
落实人才礼遇优待。我市还积极参加内蒙古自治区“英才兴蒙”工程的评选。2024年,全市共有87人被认定为“英才兴蒙”工程一到六类人才,并对照“英才兴蒙”人才等级全部纳入我市高层次人才信息库管理,今年又新增35人;优化“青城人才码”功能,实现“实时赋码、扫码认证”等服务。
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我们将持续聚焦政策惠才、平台育才、活动引才、服务留才等关键环节,做好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数智化转型、实现职称自主评审扩面提质、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推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诚信档案库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不断增强城市对人才的集聚力、承载力和吸引力,推动更多青年人才扎根首府、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