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呼和浩特日报

清水绕村间 生态绘新卷

日期:10-03
字号:
版面:rb02 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刘沙沙

秋日暖阳下,赛罕区金河镇羊盖板村的乡间小路洁净如洗。村东头的污水处理站内,设备低声运转,经过深度处理的清水沿着灌溉渠道流向田间。这番“清水绕村、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图景,正是呼和浩特市生态环境局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生动实践。

“过去村里可不是这样。”村民孟海军回忆道,“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到路上,夏天臭气熏天,雨天更是泥泞难行。”在他的记忆里,污水问题曾是困扰全村的“老大难”问题,“不仅影响村容村貌,更让人担心污染了地下水。”

改变始于市生态环境局的系统治理。近年来,该局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举措,定期研究部署治理工作,逐年制定并细化污染防治要点,持续组织开展“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专项行动,推动治理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在科学规划层面,市生态环境局充分考量城乡统筹发展、区域经济差异、环境功能区划和农村人口分布等关键因素,于2021年完成县域规划编制,2023年出台全市总体规划,形成了从点到面、层层推进的治理格局。目前,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率和农村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率均已达到100%。

在羊盖板村的污水处理站内,工作人员正在检查设备运行状况。“我们采用的生物处理技术特别适合农村实际,生活污水经过多道工序后,不仅能达标排放,还可用于农田灌溉。”内蒙古兴康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禄指着运转的罐体详细介绍,“生活污水经过化粪池预处理后,依次通过格栅渠、调节池、过滤器等多道工序进行深度处理,水质完全达到排放与回用标准。”这套系统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更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

羊盖板村的成功实践只是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一个缩影。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全市形成了适合本地实际的治理体系:以卫生改厕“分散式”处理为主,以污水处理设施“纳入城镇管网式”处理为辅,以统一收集拉运“相对集中式”处理为补充。“这种分类施策的思路,确保了治理工作的实效性。”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科科长刘文君介绍,为确保长效运行,市生态环境局建立了运维机制,制定运行维护指南,明确各级职责。各旗县区也出台具体制度,为设施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治理成效通过一组数据生动展现: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十三五”末不足13%,到2021年达到40%,2022年跃升至55%,2024年提升至59%。“十四五”期间,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饮用水源地保护率达到100%。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羊盖板村”的美丽蜕变。

如今走在羊盖板村,硬化的村道干净整洁,农家院落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的小花园取代了污水沟,村民在清澈的渠水边散步聊天。“环境好了,村民的素质也提升了,现在大家都自觉维护环境卫生。”一位正在浇菜的村民笑着说。

从污水横流到清水长流,从环境堪忧到生态宜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成效正在首府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悄然显现。“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以整县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重点围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水源保护地规范化建设三个方面,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让‘污水变清流、乡村更宜居’的图景遍布城乡。”刘文君表示,这场关乎民生的治污行动,正为文明城市建设注入最鲜活的生态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