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这几天,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门口,一处名为“礼盒公园”的打卡区成为市民休闲消费的新去处。21亩的空间里,绿地铺展、沙坑秋千童趣盎然,而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嵌入其中的“前店后仓”体验店。在这里,市民遛娃休闲的同时还可以购买全球知名品牌的护肤品、零食酒水、体育用品、智能厨具等。
这是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打通保税展示店与保税仓直连的消费场景,借助高效运转的物流链条,依托保税区监管,对电商零售模式的一种创新。这种创新,让商品从保税仓直接对接门店货架,省去了中间流通环节,阻断了假冒伪劣的可能。让市民发出了“以前买进口货总担心是假货,现在有保税区监管,价格还比代购便宜不少”“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最新款”的感慨;也让开放从抽象的概念,变成触手可及的商品、清晰可见的监管、实实在在的便利;更让开放更多惠及老百姓,变成日常生活的“小确幸”。
“开放是什么样子?”以前,人们谈及开放,大多会想到新闻画面里港口的集装箱、企业进出口数据,这些虽然能体现出城市开放的力度,却少了与普通人的关联。而将“前店后仓”体验店置于公园内,把开放场景搬进市民的休闲空间,让开放不再是“远在天边”的经济议题,而是“近在眼前”的生活体验。这种“小场景承载大开放”的思路,既满足了市民对高品质消费的需求,也让开放发展有了更深厚的群众基础。毕竟,衡量一座城市的开放水平,不仅要看产业的高度,更要看民生的温度;不仅要看贸易额的增长,更要看老百姓是否能实实在在享受到开放红利。
开放,要“看得见”,还得“立得住”,“前店后仓”体验店的背后是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支撑开放的“产业底座”。近年来,呼和浩特以综合保税区为支点,搭建起高效运输通道,借助TIR运输系统和公路运输类海关监管作业场所的通关优势,货物在边境口岸停留时间大幅缩减,企业贸易效率直线上升。而且高效的运输通道不只服务于零售消费,阿斯特(内蒙古)黄金制品有限公司依托它建成贵金属全产业链,产品远销海外;呼和浩特市金堡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的铂钯精炼项目,仅上半年,贵金属加工贸易项目就完成进出口额 36.72 亿元。正是产业端的开放升级,为民生端的消费便利提供了底气,让“产业赋能民生,民生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日渐成熟完善。
让开放看得见,更要让开放走得远。礼盒公园的创新实践,为呼和浩特的开放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未来还可以探索更多“保税+”,也可以根据市民需求拓展商品品类,引入更多海外的特色产品,让“家门口的全球超市”更丰富,让更多人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便利中,享受呼和浩特城市开放发展的美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