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芸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战略意义,成为时代变迁的关键见证者与参与者。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五集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巍巍大青山》以独特视角、翔实史料与精湛艺术,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画卷,它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民族精神的深刻传承与弘扬。
一、战略视野下的历史脉络与地理逻辑
《巍巍大青山》开篇便以宏阔的战略视野切入,从1938年毛泽东三次电询建立大青山根据地的战略决策说起,清晰勾勒出中共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大青山地处绥远中部,东接晋察冀,西扼甘宁,北联苏蒙,南卫延安,其地理与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纪录片通过多位军事史学者的解读,深刻阐明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作为陕甘宁边区北方门户、国际反法西斯战线重要纽带的战略价值。日军对这片土地的觊觎与疯狂控制,恰恰从反面印证了其关键地位。这种对战略与地理的精准把握,让观众深刻理解到,大青山不仅是一座自然意义上的山,更是一道守护国家的屏障、一座连接国际的桥梁、一个支撑抗战大局的支点。
纪录片对空间的敏感度极高,大青山东西七百余里、南北百余里的地形走向,以及其作为内蒙古西部政治经济中心的区位,都被精准描绘。这使得观众不再仅仅满足于“知道在哪里”,而是能“深入理解为何在此”。战争叙事因地形而获得可视化的逻辑,背靠苏蒙的国际通道、平绥铁路的控制点、草原—山地—沟壑的复杂机动条件,在画面与解说中持续回响,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地理环境对战争进程的深刻影响。
二、多维叙事中的人物群像与社会动员
《巍巍大青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历史人物的鲜活塑造和对社会动员过程的细致描绘。片中不仅再现了李井泉、姚喆、杨植霖等军事指挥员的英明果断,更通过其后人、研究者的讲述,展现了贾力更炸毁日军军火库的智勇、刘洪雄狱中血诗就义的坚贞、高凤英潜伏敌后的沉着、白生宝背磨上山的坚韧、张兰女纳鞋支前的深情……这些人物不再是历史书中冰冷的姓名,而是有血有肉、有信仰有温度的个体。纪录片尤其注重刻画普通战士、民兵、农民、妇女乃至儿童在抗战中的贡献,真正体现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
在人物书写上,该片注重层次感。既有统筹全局的指挥者,也有普通战士、基层干部与民众的“灰色劳动”。筹粮、保暖、转运、情报、安置等大量“非战斗工作”,以充足的镜头与叙述得到了应有的展现。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实则是根据地运行的关键支撑,是抗战胜利不可或缺的环节。处置对手与被俘人员的方式、对风俗的尊重等片段,则展现了政策执行的尺度与人文关怀。统一战线在这里不是抽象名词,而是被具体化为理解、沟通与合作的日常实践。
纪录片把根据地的生成置于地方社会的连续脉络中来讲述。早期工作网络的铺陈、地方组织的建立与整合、干部标准的明确与落实,这些看似并不“轰轰烈烈”的环节,却是根据地运行的关键支点。片中以平实、克制的方式呈现多方力量的协同与参与:沟通渠道逐步通畅,认知基础逐步夯实,政策与风俗之间找到兼容的办法。由此形成的社会凝聚,既体现在战斗力上,也体现在秩序与公共服务的持续供给上。
三、方法型战例与政权建设的实践探索
纪录片没有单纯以“大战役”堆砌声势,而是选取具有方法意义的战例:夜袭陶林、速夺乌兰花、蜈蚣坝伏击。通过连贯的行动链条与细节描写,如雨季行军、封锁线穿越、夜行遮光与静默等,观众得以看到组织力、纪律性与地形利用如何转化为实际效果。作战成果没有与政治效果割裂,声势打开空间,治理反哺战斗,形成“以战定政、以政护战”的良性循环。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不仅是军事斗争的战场,更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构建抗日民主政权的实验场。纪录片通过对绥察行政公署成立过程、西梁会议召开细节、蒙民部机构设置等内容的梳理,系统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绥远敌占区建立统一战线政权的制度创新。尤其具有价值的是,纪录片深入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动员蒙古族青年赴延安学习、尊重蒙古族风俗习惯、争取王公贵族支持等方式,成功实践民族平等政策,为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历史经验。
四、视听语言与学术价值的完美融合
纪录片充分利用历史影像、地图动画、实地拍摄、情景再现等多种视听手段,增强了叙事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追求艺术表达的同时,始终坚持历史真实性原则,大量引用原始电报、文件、报刊报道和亲历者证言,并标注翔实参考文献,体现了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厚重的学术支撑。
从史学方法与档案运用来看,本片具有显著突破。纪录片大量征引中央档案馆、军事档案馆及地方史志机构收藏的一手文献,构建起坚实的叙事基础。同时,将文献与口述史、实地调研相结合,通过对李井泉、姚喆、杨植霖等革命后人以及当地亲历者的访谈,实现了宏观历史与微观记忆的互证。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史学方法,不仅还原了战略决策的过程,也生动呈现了普通战士、民众的战争体验,体现了当前军事史与社会史交叉研究的新趋向。
五、时代价值与精神传承的深远意义
《巍巍大青山》不仅是对一段抗战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淬炼。它告诉我们,在那片巍峨青山中,长眠的不仅是千余英烈,更是一种永不屈服、团结奋斗、信仰坚定的精神基因。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见证了八路军将士的英勇无畏,见证了各族人民的团结一心,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所迸发出的惊人力量。
在当今国际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该片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历史的深度挖掘,对民族团结历史的回顾,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青山巍巍,忠魂永在;历史不忘,未来可期。这部纪录片无疑是对新时代观众的一次深刻历史教育和精神洗礼。它值得被每一个中国人看见、记住并传承下去,让那段烽火岁月中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芒,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内蒙古电影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