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燕平
金秋九月,内蒙古自治区迎来了第42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作为全国模范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市融媒体中心联合组织开展“石榴花开看青城”媒体采访活动,向世人展现出一幅各民族群众相濡以沫、交融共生的绚丽画卷。透过这一窗口,我们不仅看到了呼和浩特市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效,更能从中洞察到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深刻内涵与实践逻辑。
为何看:紧扣主线,让民族团结之花落地生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呼和浩特市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将这一理念视为城市发展的“纲”与“魂”,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全方位、多层次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从政策层面看,呼和浩特市出台了《关于以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为抓手 推动各项工作向主线聚焦的工作方案》及85项责任清单,市委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将主线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赋分权重达12%,形成了市委统一领导的民族工作格局。从经济发展保障看,推动“六大产业集群”发展,算力规模领先,乳业全产业链成型,荣获“世界乳业科技之都”和“中国云谷”等称号,为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民生与社会治理角度看,民生投入占比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已达七成;社区治理得到进一步优化,民族事务被纳入网格化管理,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体验更加丰富。
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具体的,是有温度的,是扎根在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这些举措表明,“看青城”,目的就是要看民族团结之花如何在政策引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中落地生根,就是要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怎样转化为实践,成为各族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
看什么:多维视角,展现民族团结鲜活图景
循着“石榴花开”的轨迹,我们从政务服务、文化传承、基层治理等多个维度,看到了呼和浩特市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
政务服务以效率与温度连民心。呼和浩特市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上线52个“一件事”套餐,比如,将新生儿相关事项的办理时限从90天压减到7天,精简近70%市级政务服务事项。政务大厅设立“红石榴暖心驿站”,提供双语服务,让群众感受到平等与尊重。这种高效暖心的服务,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问题,更强化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高度认同。文化传承以文博场馆和公共交通为载体,聚共识、铸根基。在呼和浩特长城文化博物馆,长城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呼和浩特博物院通过“文明足迹”专题展,生动呈现了各族人民携手奋进、共创美好的历程。56路“团结奋进号”公交专线,将红石榴元素与24节气结合,成为流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堂。这些文化载体,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为民族团结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基层治理以社区为阵地,以烟火温情促和谐。新城区东河街道新悦社区通过阵地换服务,推行“一站、一会、一单、一队、一网”“五个一”模式,打造24小时素质教育基地,组建“非遗北疆志愿服务队”,为各族居民提供全龄服务。回民区阿吉拉沁社区以“1+3+N”工作法,联动共建单位,推出“内生型互助养老”服务,建成全区首家“社区少年宫”,让各族群众在社区生活中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
怎么看:三大逻辑,解码民族团结实践成效
呼和浩特市的民族团结实践,蕴含着“民生为本、文化为魂、党建为领”的核心逻辑。
以“民生为本”,让民族团结有实感。呼和浩特市将民族团结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从政务服务的效率提升到社区就业培训,从“红石榴驿站”的便民设施到“老年大学”“青年夜校”“家门口的少年宫”,每项举措都聚焦群众关切,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民族团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进而使“共护团结、共享成果”成为各族群众的自觉选择。
以“文化为魂”,让民族团结有根基。呼和浩特市通过构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叙事,将长城等文化符号转化为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各族群众情感共鸣的载体。这种“文化共塑”的思路,从历史根源上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知,为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的精神根基。
以党建为引领,让民族团结有力量。党建引领贯穿于呼和浩特市民族团结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从市级层面的政策制定到社区层面的基层治理,党组织始终发挥着核心领导作用。阿吉拉沁社区的共建活动、新悦社区的党员“领头雁”、政务大厅的“红石榴志愿服务队”,都是党建引领民族团结的生动体现。这种“党建引领+多方参与”的模式,为民族团结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和动力支持。
石榴花开映青城,同心共筑中国梦。在呼和浩特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各民族群众正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书写着北疆和谐发展的新篇章,也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呼和浩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