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杜拉罕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以全面推进中医药(蒙医药)能力创新工程为抓手,持续完善传承创新发展机制,通过深化“双首”健康行动、加强专科团队建设、推动服务下沉惠民生等一系列务实举措,将中医药(蒙医药)的特色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惠民成效。
深化“双首”联动
探索中西医优势互补新路径
“双首”健康行动启动以来,呼和浩特市依托北京优质医疗资源,加强中西医结合相关学科的建设,完善硬件支撑条件,组建临床研究平台和多学科团队,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努力实现中医和西医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在这一次创新实践中,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率先建成全市首个“中西医结合助孕门诊”。门诊主任李兆惠介绍,“双首”健康行动中,门诊与岐黄学者房繄恭教授团队对接了1个帮扶项目,于2023年科室获授‘岐黄学者传承工作室’,成为内蒙古地区首家“卵巢早衰专家工作室”联盟签约单位。合作期间首次成功申请市级课题两项,参与国家级多中心课题两项及山东省级生育力保护相关课题1项。2024年门诊量达17153人次。门诊进行中医药辅助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诊疗项目,目前胚胎移植患者456人次,其中220人成功怀孕。门诊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在诊疗过程中使用中医药方法治疗的患者比例达到99%。
加强专科团队建设
推动医疗服务能力提质升级
呼和浩特市积极推进中医药(蒙医药)特色专科建设,促进诊疗技术现代化发展,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和疗效。
“最近康复训练效果怎么样?肢体活动比之前灵活吗?”在呼和浩特市中医蒙医医院康复科诊室,康复科主任樊海龙正在询问患者恢复情况。
樊海龙说:“在建设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优势专科期间,我们重点推进设备升级,引进智能OT训练设备、超声波药物导入中频治疗仪等先进仪器,为开展特色康复技术提供了硬件支撑,患者的治疗体验和效果都有了明显提升。去年,科室累计诊治患者已达15000余人次。”
依托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平台,科室定期邀请专家来医院坐诊、带教、开展学术研讨。2024年,科室获批省级课题两项、获得专利1项,主编专著1部,累计发表论文20余篇,为专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研支撑。
“医院还持续加强中医药(蒙医药)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师带徒、北京专家带教、学术研修等方式共培养了中医药(蒙医药)传承人110余人。”呼和浩特市中医蒙医医院医务部主任莫日根介绍。
推动中医药(蒙医药)服务进社区
将优质服务送到市民身边
走进赛罕区金桥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记者看到中医科设有中医内科、中医儿科、中医骨伤科、中医理疗科等多个科室,还设有两个中医治疗室,总使用面积超40平方米。
“中心中药房药品齐全,中药饮片品种377种,中药颗粒品种438种,中成药品种201种。配备专业的执业中药师,严格把控中药的采购、储存与调配环节,确保中药质量安全有效。目前,中心可开展中药调理、针灸、艾灸、拔罐、推拿、刮痧等中医适宜技术。”呼和浩特市金桥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科谢静介绍。
金桥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的建设是呼和浩特市推动中医药(蒙医药)康复服务向基层延伸的缩影。目前,全市1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中医馆(蒙医馆)均已达到优质型标准,可规范开展6类10项以上的中医药(蒙医药)适宜技术,其中20%达到示范型标准。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90%以上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蒙医药)服务的医务人员,可规范开展4类6项以上的中医药(蒙医药)适宜技术,其中中医阁建设比例达到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