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青城,英才荟萃;五载奋进,气象一新。
“十四五”期间,呼和浩特市以超常规的战略远见和政策魄力,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创新思维破解人才发展瓶颈,以务实举措优化人才生态,实现了从“人才外流”到“英才北归”、从“政策跟跑”到“制度引领”的跨越式转变,为其他地区破解人才工作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青城经验”。
战略引领 构建人才发展新格局
呼和浩特市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将人才工作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2021年,在系统总结“十三五”人才工作经验基础上,立足首府定位,率先编制《关于加快推进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实施方案》,打造“一核、两极、多点”功能布局,形成上下联动、多向协同的人才工作雁阵格局,全力推动全区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政策体系持续迭代,彰显远见与定力。2021年,出台《呼和浩特市吸引人才政策10条》,明确“吸引谁、如何育、怎样用”。2024年,升级推出《关于高质量推进新时代首府人才工作的意见》(“人才强市25条”),形成覆盖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全链条的“1+N”政策体系,包含6大方面、25条措施、35项政策点,人才制度竞争力显著增强。今年,为进一步激活人才创新活力、加强创新主体协同,制定《关于全面优化创新生态的实施意见(试行)》,举全市之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为人才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支持,让生态育才理念深入人心。
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激发内生动力。5年来,多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效:2021年,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月调度、季总结、年考核”机制,将人才工作纳入领导班子考核体系,强化组织保障。2022年,在全区率先设立人才专项资金,4年累计投入超3.9亿元。2023年,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围绕7项任务推出26条举措,有效激发人才主体和用人主体活力。2024年,制定《呼和浩特市高层次人才分类及认定参考标准》,实行六类人才精准认定。今年,建成“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实现服务“一网通办”,人才获得感持续提升。
人才引领发展效能凸显,支撑城市能级跃升。“人才红利”加速释放,呼和浩特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21年的317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107亿元,年均保持中高速增长,全国百强城市排名从第99位跃升至第82位。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第58位,连续3年入围“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建有4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占全区50%;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00余家,占全区30%;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27.41亿元,同比增长81.89%;专利授权量7831件,占全区30.32%……区域创新高地加快崛起,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连续入选“最佳人才发展生态城市全国50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城市50强”,人才生态与发展潜力获得广泛认可。
量质齐升 人才队伍实现新跨越
2024年,由中国科学院陈润生院士牵头的“动物mRNA疫苗递送系统”、中国工程院冯起院士牵头的“耐盐碱苜蓿品种选育”等12项“揭榜挂帅”重大科技项目作为科技“突围”工程第一批重点示范项目正式启动。
“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引进国内外顶尖专家和创新团队,力求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更多突破,转化更多先进科技成果,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夯实人才根基。”呼和浩特市委组织部相关工作人员说。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紧盯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大力支持各方面优秀人才来呼创新创业,依托重点人才项目筑巢引凤,深入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形成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青年人才、基础人才梯次培养架构,人才队伍活力持续迸发。
截至今年8月,全市人才总量达到74.23万人,较2021年的52.43万人增长41.58%,年均增长率达9.08%。人才密度(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从32.08%提升至40.3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博士、硕士研究生分别增至2786人、26540人,年均增长9.57%、12.83%,人才结构持续优化。
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显著增强。5年来,呼和浩特市坚持刚柔并济、引育并举,通过以才引才、平台引才、项目引才等多种方式,实施“鸿雁北归”等专项计划,成功引进培育大批高层次人才。两院院士从10人增至39人;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从3人增至1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2人增至46人;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英才兴蒙”工程的个人和团队从160人(个)增至335人(个),成为引领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青年人才汇聚之地加速形成。接续实施“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十五万青年留呼计划”,通过就业见习补贴、创业扶持、安居保障等一揽子政策,5年来,累计实现19.73万名大学生留呼。高质量开展事业单位人才引进,累计引进硕士研究生等优秀青年人才3987人,为全市干部人才队伍注入“源头活水”,逐渐成为推动首府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产业人才支撑更加有力。以人才助力“六大产业集群”发展,围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装备制造等产业,呼和浩特精准引进和培养产业急需人才总量达到11.94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16.09%。其中,绿色农畜产品方面人才4.56万人、新能源方面人才2.40万人、新材料方面人才2.52万人、生物医药方面人才1.27万人、信息技术方面人才6998人、现代装备制造方面人才4897人,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平台赋能 构筑人才发展新高地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呼和浩特中环产业园考察时说,你们企业和园区办得不错,看了感到很提气。
为建设高质量开发区、产业园,打造更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新增自治区级技术创新中心3家、重点实验室6家、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1家、院士工作站11家、技术转移服务机构21家。
重大创新平台提质增速。和林格尔人才科创中心从无到有,建成联合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国家火炬和林格尔新区大数据特色产业基地1个、“东数西算”绿色算力实验室等校企联合实验室24个、西安交大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创新平台15个,技术合同交易额达1.05亿元,引进人才团队54个、人才超1.9万人,6人获自治区突出贡献、杰出人才等荣誉,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实体化运营以来,链接123家上下游企业,集聚院士10余名、高级行业专家100余名、海外专家20余名、核心科研人员1000余名、全产业链创新人才5000余人,开展科研项目237项,申请专利139项,发表论文190篇,发布标准18项,出版专著3部,实现10项国际领先成果产业化,推动乳业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据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何剑介绍:“伊利集团、三元食品、君乐宝乳业等领军企业提出了现有功能型乳制品配方设计不精准且健康效应不明确、乳源组分调整技术被国外垄断等突出问题。对此,我们中心设立‘功能型乳制品创制与产业化’项目,从‘加’和‘减’两方面来实现功能型乳制品配方与技术革新,推动乳制品产业技术革新,满足消费者对乳制品营养品质不断提升的需求。”
如今,经过不断凝练、完善,该项目被纳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并由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作为牵头单位,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南昌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伊利集团、三元食品、君乐宝乳业等成员单位共同实施。
不仅如此,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筹)、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内蒙古分中心等平台强化创新体系关键战略节点功能,上海交大内蒙古研究院、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助推产业升级,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加快创建,金山国家高新区全国综合排名提升9位,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实现454.1亿元……各类创新平台蓬勃兴起,汇聚成势。
协同创新模式持续突破。近年来,通过链接京津冀、长三角等优质资源,联动大院大所与龙头企业,呼和浩特市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探索建立“研究院+公司+基金”成果转化模式,形成“引进一家企业、同步建立一个研发中心、培养一个创新团队”的“三个一”模式,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发展,北疆区域创新重要“策源地”逐渐成型。与北京共建“两小时创新圈”,设立飞地平台——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呼和浩特创新中心。当前,依托该中心,精准对接前沿颠覆性技术项目由22个增至27个,涵盖11个科技部颠覆性技术创新专项,已推动17个项目在呼和浩特转化落地,引入8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呼落地注册子公司;先行先试发起设立规模2亿元的呼和浩特市颠覆性技术专项基金,已通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正式进入市场化投资运营。此外,支持金宇生物在京建设mRNA动物疫苗联合实验室,推动蒙牛集团现代农牧业北京科创飞地发展,形成“异地研发、本地转化”创新生态。通过“院士工作站+高层次团队”模式,与131家区外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海外研发中心增至15家。
政校企合作深化拓展。与内蒙古大学等7所驻呼高校共建“一区两基地”,累计开展科技合作项目266项。与清华、北大、西安交大等156所高校建立战略合作,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的呼和浩特科技创新中心孵化企业52家;与西安交大共建的智能制造研究院,建设国内首个空天跨尺度计量基准大科学装置和光栅研发制造基地,实现系列高性能光栅产品产业化,填补自治区在该领域的空白。“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也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开辟通道,实现互利共赢。
改革攻坚 塑造人才竞争新优势
呼和浩特市以改革驱动人才发展,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建立科学公正人才评价体系。呼和浩特市围绕职称评审标准、学历奖项等限制性条件,评价机制等关键环节,持续推动“立新标”“破四唯”取得更大成效。职称评审不将科研项目、经费数量、获奖情况、论文期刊层次、头衔、称号等作为限制性要求。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打破年限、资历的限制,允许直接申报相应等级职称,允许符合条件企业试行“举荐制”,打造专业技术人才成长“快车道”。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呼和浩特市全面下放职称评审权限,11个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权全部下放至行业主管部门。鼓励技术密集、管理规范的企业开展中初级职称自主评审,支持伊利、蒙牛申请并获批食品专业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向中广核新能源内蒙古分公司下放中初级职称自主评审权,真正实现“谁用人、谁评价”。
蒙牛集团人力资源运营管理总经理沈慧说:“过去由政府部门统一评审,标准相对通用,如今企业自主评价,我们能紧扣乳制品行业工艺精研、质量把控、技术创新等核心需求,将职称评审与岗位能力、业绩贡献直接挂钩。这不仅让人才评价更接地气,而且能精准识别、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骨干,助力企业构建更适配乳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梯队,更能通过企业端的高效落实,推动国家技能人才政策与地方产业规划同频共振,为乳业升级、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据统计,今年,呼和浩特市高级职称申报1270人,创历史新高,其中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申报者占比77%,非公领域人才队伍迅速壮大。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呼和浩特市注重人才薪酬待遇保障,推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定《关于建设科技强市 促进首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打破传统科研管理模式,推行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扩大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权。充分发挥“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作用,吸纳汇聚5929家区内外创新主体,新增技术转移服务机构36家、技术经纪人2000多名,吸收转化成果7595项。
厚植沃土 营造近悦远来新生态
呼和浩特市秉持“环境聚才”理念,着力营造尊重人才、渴求贤才的社会氛围,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体系,待遇适度、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
“博士免租金、硕士5折、本科7折,50平方米的公寓家具家电齐全,通勤只要5分钟!”今年6月博士毕业的于海峰,“零元入住”呼和浩特市“青城青寓”香林郡店,说起这座城市的人才政策,他满是感激。截至今年8月,香林郡店263套房源已出租197套。
史浩博研究生毕业于南开大学,考虑到呼和浩特市近年来发展迅速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便来到这里工作和生活。“通过单位同事的介绍,我了解到呼和浩特市针对高校毕业生推出的租购房补贴政策,经过申领每月能拿到800元租房补贴,两年一共能拿到近两万元,为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我们减轻了经济负担,非常切合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史浩博开心地说。
而于海峰、史浩博的所感所得,仅仅是呼和浩特市引才留才的一个缩影。这几年,呼和浩特市围绕青年“引育留用”目标,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为青年人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切实解决青年在就业、安居、成长等方面的难题,为青年人才在青城建功立业、施展才华搭建广阔舞台。
完善人才安居体系。创新“5351”安居服务体系(即:求职5天免费住宿、实习3个月免费短租、就业5年优惠长租、购买首套房屋补贴),构建从“一张床”到“一个家”的全周期保障链。布局“十分钟人才服务圈”,在市四区和经开区共投放10个“青翼栖所”青年驿站,累计为446名异地求职青年提供免费住宿。五年来,全市筹集认定房源1.95万套(间),服务人才1.88万名,发放高校毕业生租购房补贴1.02亿元,有效缓解了人才安居压力。
提升人才服务水平。“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实现人才落户、补贴申请等13项服务“一网通办”。科技奖补“免申即享”,企业无需申报,由旗县区收集审核、市级复核公示后直接拨付资金,累计为1262个创新事项兑现1.2亿元,实现企业“零跑腿”、兑现“零延迟”。今年6月,首次开通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青城共创”服务专线,受理诉求628件,直接答复556件,生成工单72件,办结57件,及时满足政策咨询和资源对接需求。贴心服务让人才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和诚意,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强化多元化金融支持。出台投资基金管理办法,整合构建“1个引导基金+8只产业母基金+3只功能母基金”的百亿级规模政府投资基金体系,支持初创期和早期人才企业。设立2亿元颠覆性技术专项基金,聚焦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算力芯片、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未来产业,构建“平台+基金+园区+产业”全链条生态。推出“高科技人才创业贷”“青城科创贷”等产品,全市科创类贷款余额达102亿元,推动人才与资本深度结合。
展望“十五五”,呼和浩特市将持续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北方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推动人才工作从“强基”向“兴市”迈进,让人才活力成为首府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动力。塞北青城,正以开放的胸怀广纳天下英才;草原明珠,正以人才引领的活力照亮未来。从追赶到引领,呼和浩特市人才工作正谱写更辉煌的篇章,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贡献更多青城智慧和青城力量。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 阿柔娜 吕会生 实习记者 赵宇昕 提供
部分图片由呼和浩特市委组织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