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燕平 李海珍
初秋时节的和林格尔县宝贝河生态文化公园,已成了鸟雀的乐园。赤麻鸭结伴游弋,白骨顶的“白帽子”在绿浪间浮动,构成一幅鲜活的生态画面。
而在两年前,宝贝河还是另一番景象:库区泥沙淤积,调洪能力弱,防洪压力大;冬季淤积的泥沙大面积裸露,风起扬尘,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这一转变的背后,得益于黄河流域宝贝河段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的成功实施。该项目由和林格尔县盛乐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下称盛乐国投)投资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是和林格尔县深化国企改革整体成效的具体体现。
战略重组,架构重构
破立之间重塑国企“主心骨”
自2023年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开展以来,和林格尔县出台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对县属国有企业实施组织架构重构。
按照“吸收合并一批、清算注销一批、提级升格一批”的思路,全县全面清理注销“僵尸企业”、空壳企业,关停并转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子企业。改革后,县属国有一级企业由7家整合为4家,二级企业由9家整合为7家,清退非主业、非优势子企业两家。同时,编制国有企业“五定”方案,明确4家国企主责主业,并建立企业主责主业动态调整机制,严控非主业投资,确保企业将优质资源优先配置到主业领域。
盛乐国投作为和林格尔县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载体,在这场变革中扮演了关键角色。2023年5月13日,由盛乐国投投资建设的和林格尔县黄河流域宝贝河段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开工,总投资近5亿元,建设内容包括清淤、边坡护砌、绿化、巡河及防汛应急道路建设、利用清淤弃土造地等工程,成为盛乐国投转型发展的试金石。
如今,宝贝河生态治理工程产生了显著效益。清挖出的500万立方米泥沙,新垫了4000亩耕地,用于发展设施农业和花卉产业。其中1700亩被纳入耕地占补平衡库,每亩可实现收入近4万元。清淤过程中还在周边整理出300亩建设用地,以每亩50万元的价格挂牌出让,进行旅游、观光等商业性开发,有效盘活了“沉睡”的土地资源。
资源整合,机制重构
“三能”改革激活企业“内生力”
和林格尔县坚持“全面梳理、摸清家底,量体裁衣、‘资’尽其用”的盘活原则,建立起国企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
2024年,和林格尔县开展两次县属国企审计专项行动,全面清查实物资产、股权、债权、特许经营权、未来收益权和其他资产。截至目前,县属国企资产总额达19.64亿元。
通过制定《关于推进县属国有企业低效无效资产盘活处置工作方案》,和林格尔县对不符合国家战略方向或盈利能力较差的非主营业务,通过剥离重组等方式逐步退出。累计盘活国有资产1310万元,新增收入48万元,实现县属国企资产家底清晰、产权完整、保值增值。
与此同时,和林格尔县成功构建起国企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三能”机制,加快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对经理层领导,实行任期制契约化管理,“一人一岗”签订经营业绩责任书,强化以业绩为导向的优胜劣汰机制。制定出台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2024年累计调整企业管理人员12人。
对企业中层干部,实施市场化用工,精准补员、稳妥退员。2023—2025年,通过“社招+校招”引进本科及以上学历优秀人才10人,并完善新员工入职跟踪评估机制。
对普通员工,重点聚焦全员绩效考核,加大员工个人业绩与收入挂钩力度,薪酬“固浮比”累计下降60%,绩优员工收入平均为普通业绩员工的1.5倍。
机制革新,活力迸发
效益提升实现国企扭亏为盈
2023—2025年8月,和林格尔县属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43亿元,2025年利润实现扭亏为盈,总额较2023年同期增长1701万元,增长率为185.09%。
和林格尔县国企改革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产生了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如今,宝贝河生态文化公园已成为呼和浩特市南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和林格尔县在宝贝河生态治理工程的基础上,全力打造集数字体验、休闲街区、亲水乐园于一体的宝贝河生态文化公园,巧妙串联南山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构建起完善的生态旅游体系,并主动融入呼和浩特市“一廊两轴五带”文旅发展布局,努力塑造盛乐文旅新地标。
未来,和林格尔县还将以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抓手,在强化主责主业、压减管理层级、优化布局结构、提升经营效益、加强国资监管、防范重大风险等方面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