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若谷)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获悉,近年来,京蒙教育协作持续深化,一批批来自北京的校长、教师深入内蒙古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旗县,开展精准教育帮扶,有力推动受援地区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现代化注入新动能。今年以来,京蒙两地以“融铸式”协作为引领,在四个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支教帮扶成效显著。“京师来蒙”规模持续扩大,2025年,已有968名北京教师来蒙开展教学指导、课题研究等工作,全区选派839名教师赴京参加“培训+跟岗+实践”。深入实施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8月13日至18日在兴安盟举办了新老校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活动和迎送仪式,完成18名北京帮扶校长轮换工作;截至目前,“组团式”帮扶师徒结对548对、共建28个盟市级名师工作室,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直达基层学校。
协作范围辐射更广。依托京蒙941所中小学“手拉手”结对校,辐射中东部盟市118所学校。委托北京教育学院,开展60名自治区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和培养,并为每人配备理论与实践双导师。目前,60个工作室全部建成并已开展教科研活动。同时,启动自治区高校“银龄讲学”行动计划,面向北京高校招募急需紧缺的退休高层次人才15人。
智慧平台赋能教研。北京市通过“京蒙教育协作智慧平台”,向内蒙古全域开放“空中课堂”资源,今年以来,已开展同步课堂20次、双师共研69次,覆盖全区12个盟市4万余名师生,助力全区教师应对新课改挑战。
品牌效应持续发挥。连续举办三届“驼铃杯”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今年规模进一步扩大,10个盟市694所区内学校与527所北京学校教师结对参赛。与北京市教委联合举办“京蒙携手·育见未来”2025年京蒙教育协同发展论坛,吸引了京蒙两地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中小学代表3000余人次线上线下参与,共同交流京蒙教育协作经验做法。
下一步,京蒙教育协作将聚焦“提质增效、深度融合”,切实谋划好新一轮合作,依托专家、智库等深入各盟市、各高校开展调查研究,系统总结梳理京蒙教育协作经验,加强新形势、新问题分析研判,研究提出未来五年合作方向、合作重点;深化京蒙名师带徒两级工作室建设,计划为全区培训100名骨干教师和1000名青年教师,加强名师名校长后备军培养;强化数字赋能,升级“京蒙教育协作智慧平台”,常态化开展“同步课堂、同步教研”“近光讲堂”“驼铃杯”课堂教学大赛等品牌活动,实现内蒙古自治区全域覆盖,确保每位内蒙古教师至少参与一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