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悦
《后学同忆流沙河》一书是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是我区著名作家张阿泉与四川学者龚明德、张放等三人。他们三位都曾经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过流沙河先生的教诲,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上,展开对恩师的回忆。三位后学每人写一编,三编构成全书。
流沙河先生原名余勋坦,“流沙河”是他的笔名,后因笔名太过响亮,导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原名。1948年,17岁的流沙河已经开始发表作品,随后出版诗集、散文、短篇小说多部,其中,诗作《就是那一只蟋蟀》和《理想》曾被中学语文课本收录。1952年流沙河转入四川省文联搞专业创作。1957年1月,流沙河、白航等四位诗人在成都创办《星星》诗刊,创刊号上发表了流沙河借物咏志的《草木篇》及其他作者的各种流派的优秀作品,在全国一枝独秀,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1979年,流沙河回到《星星》编辑部工作。他一边在复刊后的《星星》做编辑工作,一边勤奋地写作。又写下许多优秀的诗与散文。1985年流沙河从事专职写作,在研究诗歌的同时,还对汉字、人文经典进行专心研究,先后出版了《文字侦探》《正体字回家》《画火御寒》《流沙河诗话》《白魚解字》《晚窗偷得读书灯》《庄子现代版》《流沙河讲诗经》《流沙河讲古诗十九首》《字看我一生》等众多优秀著作。
2019年冬天,流沙河告别尘世,享年八十八岁。他去世后,许多专家,学者都在写回忆他的文章。其中这本《后学同忆流沙河》一书影响较大,因为这三位作者是流沙河文化研究团队核心成员,与流沙河先生来往长达三四十年,他们对相关史料进行认真考证,还将深厚的情感与回忆汇入书中。正如本书其中一作者张放(笔名张叹凤)在后记所说:“叹凤多于回忆,明德重在考订,阿泉则记述塞北大漠行旅,都期还原真实的先生,告慰在天之灵,亦向读者捧献片羽馨香。”
张阿泉记述的流沙河先生的塞北大漠行旅非常精彩,他以优美流畅的散文体日记,记录了2009年9月3日至11日流沙河夫妇内蒙古之行。流沙河欣赏了塞北大漠草原的壮丽景色,并参加了读书会、笔会等文学活动,并在会上多次发言,阐述了许多深刻的文化和人生的感受,正如张阿泉所写:“这些‘人生之盐’都是流沙河从‘生命海’中重新淘舀晾晒一遍出来的,并加进了自己独特的体悟。在实际生活中,他也是坚持这么做的,可谓知行合一”。
张阿泉把流沙河传奇一生的修身感悟归纳为三条:“第一是人生无常须坦然,回望流年,没有什么规律,没有什么必然,或富或贫或贵或贱,或左或右或高或低,无非环境造就,皆是时势促成;第二是需求越少越幸福,人须成熟以后,方悟幸福原指心情舒适,不一定要外求,人活在世界上,能做到一无所求,就是真正的自由,就是真正的逍遥。第三是顺其自然少找事,庄子说的要无为,意思不是不做事,而是说我们不要没事找事,不要自己制造麻烦”。
这本书的三位作者,对流沙河先生的不同回忆,凝聚成一句话:流沙河先生人品高尚,有他这样的人品才能够战胜二十多年的苦难,有他这样的人品,才能写出好书品的著作,有他这样的人品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后继学人,有他这样的人品才能增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他这样的人品,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后学回忆流沙河》一书说明流沙河先生完全配得上他所受过的苦难。
流沙河先生人品的高尚在于他敢为人民说真话,宁肯自己饱受困苦的折磨,仍然坚持真理,正如他在一首诗中所写:
历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今照来,
先辈照子孙……
流沙河先生就是历史的脊梁骨,支撑着我们中华民族,传承着民族的不屈奋进精神,辉映着后辈的子孙,让他们成长为又一代历史的脊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