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呼和浩特日报

青年运动的旗帜 民族团结的楷模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rb07 理论       上一篇    下一篇

●李言

建立于1924年的太原成成中学(以下简称成中),诞生于五四运动之后、人民大众迅速觉醒的激荡年代,学生思想受到全国革命形势的影响进步很快。特别是1928年以来,随着刘墉如、武新宇等一批共产党员教师的加入,成中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山西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之一,1936年10月经中共太原市委的批准,成中成立第一个学生党支部。

随着华北局势的日趋紧张,当时处于秘密状态的成中党组织对学生和学校的未来进行了热烈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逢此乱世、国破家亡,偌大的华北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爱国的知识分子绝不能再闭门读书、袖手旁观,举国危亡之际,成中师生应该同仇敌忾,武装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

学生兵整训新入列 千里北上挺进大青山

1937年10月10日,成中师生抗日义勇队成立,参加者以初中三年级以上的同学居多,也有个别年仅十三四岁的低年级同学踊跃报名参加,建队之初共有师生120余人。抗日义勇队组成后,着重进行军事、政治训练。10月下旬,根据上级指示,成中师生抗日义勇队改名为师生抗日游击队。之后师生游击队辗转进入晋西北地区后,编列为战动总会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军事上由八路军一二〇师贺龙、关向应统一指挥。

1938年2月9日,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奔赴晋西北抗日前线。在战斗中,四支队有效配合主力部队,帮助我军逐步扭转战场局势,至4月1日,我军彻底打破敌人围困。一二〇师共歼敌1500余人,收复了被敌人侵占的宁武等7座县城,缴获汽车、山炮、步枪等战利品众多,并且初步奠定了晋西北地区抗日武装根据地的基础,而初出茅庐的四支队也在这次战役中正式打响了武装抗日的第一枪。

粉碎了日军的这次进攻之后,四支队先后驻守岢岚、偏关等县,训练部队、扩大兵员,驻守期间四支队经历了3场战斗,他们在实战中磨砺队伍、在实战中发展壮大。在转战晋西北的征途中,以成中师生为主体的四支队已成为知识分子和工、农、兵共同组成的一支作风优良的抗日队伍。

1938年7月15日,朱德总司令下达进军大青山的命令,一二〇师党委决定派三五八旅七一五团、师部直属骑兵营一个连和战动总会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共2000余人组成八路军大青山支队,挺进大青山。1938年8月2日,在李井泉的统一号令下,四支队642名指战员从五寨开拔,在雄壮的抗战歌声中,雄赳赳气昂昂向大青山进发。

在进军途中,四支队主要负责保障主力部队完成行军任务,同时在沿途利用一切机会进行抗日宣传。师生们利用书写标语和发传单等多种手段宣传共产党的政策,有效拉近了军民关系,为胜利进军打好群众基础。

但是四支队毕竟没有连续行军的硬功夫,越过长城进入敌占区后,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路越来越难走,北上的征途,比想象中更加艰难,虽然形势严峻,但成中师生没有一个退缩的。夜行晓宿、徒步千里,终于进入了大青山地界。

抗日前线扫除匪患 根据地建设深得民心

北上的八路军队伍获取老百姓信任是从剿匪开始的。抗战以来,不少土匪流寇打着抗日的旗号肆意将汉奸的帽子扣到群众头上,随意杀害、夺取财物。四支队全力剿匪,成中师生随兵锋所指反复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政策,老百姓心里慢慢开始接受八路军、接受共产党。接着,他们趁热打铁,深入蒙汉群众中访贫问苦,把我们建党建军的宗旨、抗日救国的主张,用通俗的语言给他们讲解、比较,尤其注重用实际行动感化大家。

四支队看到群众对共产党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信赖,就开始了进一步的启发工作,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引导大家组织起来共同抗敌。在条件成熟的地区逐步建立了青年抗日救国会和妇女抗日救国会,按照“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原则,筹粮筹物供应军需,很快在物资保障方面让八路军站稳了脚跟。

1939年3月,中共绥远省委正式成立,从此大青山的斗争有了党的直接领导。根据地在不断的反“扫荡”中逐步扩大,为了进一步巩固根据地,做好群众工作,成中师生又走上了新的岗位。有的同志化妆成农民,长期潜伏在农村;有的扮成货郎商贩,走街串巷,搜集情报;还有的潜入敌占城市、打入伪军内部,为部队获取宝贵的情报。四支队革命师生的身影活跃在大青山地区抗日斗争的各条战线上,为根据地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国难铸就民族团结 青年鲜血鼓舞抗日斗志

大青山地区是晋陕地区通往大西北和苏蒙边界的咽喉要道,抗战时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不仅是党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北大门,而且还构成晋西北根据地的外延,成为广阔的晋、绥、冀、察敌后抗日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时期,共产党将大量爱国的蒙汉青年通过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输送到革命圣地延安,这些青年日后大多成长为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杰出的民族干部。与此同时,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也成为苏联进行援助的重要通道,对加强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从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讲,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巩固对保卫陕甘宁边区有着重要价值,而四支队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早在正式进军大青山之前,党中央和毛主席就多次强调,团结蒙汉人民联合抗日、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是大青山地区斗争的一个基本任务。伪满洲国建立之后,日本就开始向内蒙古地区派遣大量特务,勾结反动的上层王公贵族,在大青山地区蓄意破坏民族团结、人为制造民族分裂。

四支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面向蒙古族各个阶层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广大指战员深入细致地宣传下,从普通农牧民到封建王公,蒙古族整体上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性质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其中四子王旗的王爷苏达那木朝格尔珠在共产党的政策感召下,主动与八路军接触,表明了自己的爱国立场。我军在大青山地区严格执行纪律,对各族群众秋毫无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各族人民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纵观当时全国形势,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无疑是艰苦的。首先,自然条件恶劣,大青山地区气候高寒,加上植被稀少、物产不丰、部队的补给成了大问题;其次,伪蒙疆政府在当地的统治穷凶极恶,故意挑起民族矛盾、破坏蒙汉团结,视共产党和八路军为洪水猛兽,极尽绞杀之能事。而八路军千里迂回挺进大青山,并且经过一系列战斗陆续开创了绥东、绥中和绥西根据地,这就相当于将一把尖刀插到了敌人的心脏。从敌人自认为“固若金汤”的殖民统治核心地带撕开了一道口子,牵制了日伪军南渡黄河的战略意图,在整个抗战时期,日军始终未能占领黄河南岸的鄂尔多斯地区。战斗在敌人心脏地带的四支队、这群投笔从戎的年轻师生,在冰天雪地的塞外边关,用自己的鲜血浇灌青山、用自己的生命践行誓言。在整个抗战时期,这支以成中师生为班底的四支队先后有两百多个年轻而鲜活的生命血洒大青山,他们用牺牲鼓舞国人,用生命喊出了“中国不会亡”!

(作者单位: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