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秋焱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青城,新城区毫沁营卫生院家庭医生团队的一天已经悄然开启。在他们负责的签约居民中,高龄老人始终是重点呵护的对象。80岁的村民任先生突发胸痛,家属一个电话,立刻激活了一套完善的家庭医生应急机制——快速初诊、绿色通道转诊、与上级医院高效联动,最终老人转危为安。
这样的暖心场景,正在呼和浩特市的各个社区不断涌现:海鑫苑小区行动不便的武阿姨急需更换导尿管,新城区东风路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长刘艳迅速带队上门服务;锡林北路社区一位居民身体突感不适,家庭医生高嘉敏团队携带设备立即出动,细致问诊、检查到位……
目前,呼和浩特市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正实现从“签而有约”到“签而优约”的提质升级,日益成为市民健康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一切,得益于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卫健委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持续推进并保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强基固本 筑牢基层健康网底
“过去,基层医疗人才短缺是最大瓶颈,现在通过‘强基行动’,我们有了更多手段吸引和留住人才。”市卫生健康委工作人员表示。
为加强家庭医生队伍建设,呼和浩特市以实施“强基行动”为抓手,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签约服务,推行“县管乡用”“乡招村用”政策,通过对口支援、人才下沉、多点执业、招聘大学生乡村医生等多种方式,有效打破基层人才壁垒,充实家庭医生团队人才力量。
目前全市已组建家庭医生团队958个,总人数3071人。其中,全科医生797人(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40人、外单位支援57人),专科医生884人(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48人、外单位支援236人),形成“全科覆盖、专科协同”的服务模式,为慢性病管理、基本医疗服务提供坚实专业保障。全市签约居民已达213.3万人,全人群签约率60.1%,重点人群签约率79.77%。
数字赋能 提升服务可及性
在新城区东街西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见到刘医生正使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数字化平台进行随访。“这个平台实现了PC端与移动端的深度融合,我们可以随时调取患者健康档案,及时跟进健康管理。”刘医生表示。
据了解,呼和浩特市创新打造了内蒙古自治区首个深度融合PC端与移动端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数字化平台,以数字化手段赋能家庭医生服务提质增效。
同时,呼和浩特市还制定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基本项目参考清单》,在11种基础服务包基础上,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制定个性化服务包,实施单一病种闭环管理,并上线医保便民服务电子地图,打造15分钟医保便民服务圈,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机制创新 激发服务新动能
为确保服务质量,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医疗保障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印发专项通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考评机制,明确服务清单和评价标准,对签约数量、服务质量和居民满意度等进行严格考核,建立正向激励体系。市卫生健康委与市医保局联合开展专项评价,围绕覆盖率、履约率、健康管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等18项指标量化考核,并将结果与经费拨付挂钩,推动基层服务由“重签约”转向“重质量”。
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市还出台《呼和浩特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办法》,创新筹资机制,将家庭医生签约纳入医保支付。非重点人群年服务费55元/人,重点人群150元/人,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居民个人共同承担。
从“看病难”到“家门口的‘医’靠”,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健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正在让首府市民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贴心的健康服务,真正实现了“签而有约,健康可及”的承诺,为构建和谐健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