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呼和浩特日报

西乌素图村民中心用“四招”捧回阿卡汗建筑奖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rb07 北疆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杨彩霞 文/图

9月2日,第16届阿卡汗建筑奖揭晓,7个来自亚洲、非洲和中东的建筑项目共同摘得这一殊荣。由中国建筑师张鹏举主持设计的呼和浩特大青山脚下的西乌素图村民中心成功入选,成为本届获奖名单中唯一的中国项目,该项目同时还入围了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建筑贡献奖”。

阿卡汗建筑奖自1977年创立以来,始终超越对建筑形态的单一关注,聚焦于复杂现实语境下人居环境的改善。本届获奖项目涵盖孟加拉国乡村低成本自建住宅、埃及开罗历史街区更新、摩洛哥撒哈拉地区气候适应性建筑等,西乌素图村民中心凭借对乡村多民族公共空间的创新营造,在众多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

西乌素图,蒙古语,意为“有水的地方”,泉水滋养着这片土地,也滋润着这个拥有几百年历史的村落。这里聚居着汉族、蒙古族、回族等多个民族,然而,在村民中心建成前,村里虽有庙宇、广场,却始终缺少一个真正属于全体村民的公共空间——节庆时人们只能临时搭棚相聚,平日里外出务工年轻人较多,留守老人和孩子多局限于自家院落活动,村落公共生活一度处于零散状态。

项目主持设计师、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总建筑师、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授张鹏举接受采访时表示,项目源于西乌素图村所在的回民区的“美丽乡村”改造计划,最初仅涉及村容村貌、道路改造及环境与建筑节能更新,并无新建房屋规划,但随着改造推进,“建设公共空间”的呼声愈发强烈——村民需要聚会、议事、办事、节庆的场所,常回村的年轻人与艺术家则期盼拥有展览、交流及小规模创业的空间。

旧砖利用、被动式气候响应、精神性营造、低建造策略,这四个关键词贯穿了村民中心的设计与建造全程。村子改造中产生的大量废旧砖,被团队以“垃圾零外运”原则留存,摒弃常规抹灰勾缝做法,创新出村里工匠易掌握的砌筑与表皮处理方式,让新旧砖块形成独特肌理,保留材料的时间质感;为实现“夏天不开空调也凉,冬天少耗能也暖”,团队将地道风引入与太阳能烟囱排气的“被动通风”系统结合,并优化围护结构节能细节,大幅降低运行成本;围绕场地内两棵古树,设计通过台地、廊下、屋顶等空间序列,将村落原有的凝聚力转化为实体空间,项目得名“回空间”,既呼应回民区地域属性,也承载“回村、回望、回聚”的情感寄托,空间布局亦如“回”字般回环通透。

张鹏举介绍,团队充分考虑乡村施工条件,为村里工匠“留容错空间”。砌砖不追求毫米级平直,转而关注光线、通风与活动的“空间正确性”。墙地交接处刻意留缝,既省工又形成自然阴影。栏杆放弃规整焊接,仅明确安全间距与走向,反倒呈现出手作的生动感。屋面空中小桥根据现场远山与树木关系调整,意外成为热门拍照点。

如今,这座仅有一层的村民中心,已彻底改变村落公共生活面貌。夏天傍晚,老人们在院子里下棋聊天,孩子们追逐嬉戏;冬天,艺术家带回的画展总能吸引村民挤满屋子。更意外的是项目建成后带来的“走红效应”——城市年轻人纷纷前来打卡,周末村口时常堵车,设50多个车位的停车场供不应求。“过去太冷清了,现在才有精神头。”多数老人对这份热闹表示认可,而周边民宿、咖啡小店的萌芽,也让政府看到乡村“内生动力”激活的可能。

评审团认为,该项目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乡村建设提供了一个宝贵样本:它证明乡村更新并非宏大的财政投入和设计师的孤芳自赏,而是精准回应在地需求、激活内生动力,并以智慧和尊重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社会实践。

目前,张鹏举团队仍在持续关注村民中心的运营——年轻建筑师定期观察人流动线、节庆活动组织情况,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微调空间。如今,站在村民中心的屋顶上,老人与小孩、游客与村民并肩而立,这个曾经的建筑屋顶,已成为社群与风景重新缠绕的“新生地面”,见证着西乌素图村公共生活的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