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呼和浩特日报

真实再现大青山烽火岁月 深度解码伟大抗战精神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rb08 文艺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本组图片由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提供

●王虎全 宋国峰

莽莽土默川,巍巍大青山。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倾力推出五集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巍巍大青山》,以全景视野忠实记录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军民同心协力、奋勇抗战的宏伟历史,以教科书式的严谨叙事致敬烽火岁月,重塑新时代的抗战记忆,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巍巍大青山》不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它以千万上亿的传播量让千千万万受众深刻认识到,正是无数先辈的英勇奋斗和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

一、真实性至上,用最严谨的态度尊重历史。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抗日贯穿始终。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历史,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光辉的一页。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是唯一一个主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根据地,其独特性极具历史价值。纪录片严格遵循历史史实,结合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抗日斗争背景以及战略意义,首次梳理大青山抗日斗争的历史脉络,围绕“大青山游击根据地的策动、游击根据地的开辟、游击根据地的建设、游击根据地的巩固、游击根据地的扩大”五个层面,精心设计具有历史纵深和地域特色的《烽火燃绥远》《挺进大青山》《开辟根据地》《军民结同心》《铁血铸丰碑》五大篇章,结构层层递进,从政治号召、战略谋划、军事斗争、群众动员、克服困难、精神凝聚到最终胜利,完整地勾勒出中国共产党“贯穿始终”的领导作用。

纪录片始终牢牢把握“党的领导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这一核心主题,通过大量珍贵史料与影像再现,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大青山抗日斗争中的核心领导作用。毛泽东于1938年多次致电八路军120师,明确指示开辟大青山游击根据地的重要意义和具体方针。这些电报内容在片中通过历史影像、文献重现与专家解读相结合的方式得以生动呈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战略远见。纪录片详细梳理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政权演变,梳理出从军事斗争开辟根据地,到建立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最后融入统一的边区人民政府的核心主线。详尽介绍了“西梁会议”以及动委会、绥察行署办事处、绥察行政公署一步步更名的全过程,让大青山游击根据地政权由过渡性动员机构到统一战线政权,再到正式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最终融入更大的边区政权“绥蒙政府”这一政权的演变路径清晰再现。

记录了李井泉、姚喆等执行党中央战略决策,组建大青山支队,武新宇带领战动总会随军北上,发动和组织群众抗日工作;绥察行政公署统一领导全局,专员公署和抗日民主县政府随游击队行动,实行“游击政权”;村民抗日救国会、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儿童团、民兵等群众团体承担生产动员、站岗放哨、传递情报、救护伤员等工作......这种多层次、灵活的政权体系有效地团结了根据地的一切抗日力量,使得政权建设和武装斗争紧密结合。

在历史人物的挖掘展示上,纪录片聚焦一批政治坚定、能力突出的党员干部,如李井泉、姚喆,都曾经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他们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带领部队挺进大青山,和群众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坚持斗争。片中还特别提到贾力更曾经在广州聆听毛泽东在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课;安正福武工队受到表扬,称赞是“游击战的方向”;武策劳受到毛泽东亲切接见,并亲自给他改名字,把原来的“鸱佬”改成“策劳”,纪录片通过这些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

二、文献性突出,用最广阔的视野解读历史。

——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贯穿始终。

为全方位呈现大青山抗战历史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创作团队以“精品意识”打造“内蒙古台出品”,历时一年多策划拍摄,先后走访87处历史革命遗址,采访上百位革命后代和党史、军史专家,挖掘大量珍贵史实,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深入阐释了爱国主义精神下守土抗战之责,生动展现民族团结从历史召唤转化为具体行动。

乌兰夫等同志策动百灵庙暴动,举起了内蒙古地区爱国抗日的义旗,鼓舞了全国人民御侮救亡的斗志;蒙汉抗日游击队的成立与发展,让蒙汉人民在民族危亡时刻凝结成命运共同体;杨植霖、贾力更、高凤英等同志深入农村,发动蒙汉群众共同组织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他们用血肉支撑起救亡图存的希望;在大青山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武策劳一家冒着生命危险把杨植霖藏在羊毛堆里,躲过日伪军的搜查;薛圪计黎明时分背起病中的姚喆在山洞中隐蔽,晚上再悄悄背回他家中暖炕上休养;很多老百姓为八路军送衣物、送粮食、送情报,面对凶残的酷刑,都不说出八路军的行踪......纪录片通过这些史实,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是一家”“民族团结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这一主题,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厚的历史依据与情感支撑。

纪录片大量使用一手历史文献作为支撑,许多珍贵历史资料与人物回忆录首次以电视纪录片的形式公开呈现,比如:杨植霖、高凤英、贾力更、郝秀山等革命前辈的回忆录被重新整理、影像化,通过亲历者的笔触与旁白叙述,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性与感染力;多位革命后代出镜接受采访,如姚喆、李井泉、杨植霖、郝秀山等人的子女,他们从家族记忆的角度补充了官方史料之外的情感细节与生活片段,使历史人物更加立体、感人;片中还披露了许多以往鲜为人知的英烈事迹,如彭德大、刘洪雄、高凤英、贾力更等人的壮烈牺牲,通过情景再现、档案展示与后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让观众深切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艰苦卓绝与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纪录片保持纪实风格,运用了有限的战时历史照片、地图、档案文件,并结合实地拍摄的大青山地貌、战场遗址、革命纪念馆等,还原历史场景。结合军事史、地方史专家解读大青山抗战的战略意义、历史地位和独特贡献,让纪录片兼具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三、故事性较强,用最新颖的手法呈现历史。

——微小切口讲述感人故事贯穿始终。

《巍巍大青山》坚持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相结合,既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也有具体入微的人物命运和情感故事。

纪录片记录了成成中学一支十六七岁、400来人的青年学生队伍,放弃学业、投笔从戎,用热血投身大青山革命斗争;农民张润喜冒死为八路军送马鞍;王老太太带领全家投身抗战,以生命诠释家国大义;蒙古族老大娘尤博尔剪下自己皮衣的大襟为冻坏脚的17岁小战士缝制皮袜子;被八路军战士亲切地称为“二嫂”的张兰女,组织村里妇女为八路军做军衣、军鞋、磨面和送情报;贫苦农民白生宝深夜背上两百多斤的磨盘两次送往八路军驻地,解决八路军的燃眉之急;革命烈士刘洪雄宁死不屈,在监狱墙上写下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名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在革命时期,这种带着惨烈味道的执着忠诚,尽显刺痛心田的同袍张力和融入血脉的家国情怀。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扇窗,让我们窥见在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中国人身上所迸发出的勇气、坚韧、牺牲与奉献。《巍巍大青山》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具体入微、感人至深的故事,编织出一幅全民族抗战的壮丽画卷,让宏大的历史变得可感、可触、可泣!

同时,《巍巍大青山》打破传统纪录片形式,将现代技术赋能抗战历史讲述,让历史“活”起来,创新运用AI、3D多种技术手段复原历史场景,与年轻一代产生深度共鸣。在制作上充分运用现代影视技术,提升历史叙事的感染力与真实性:通过AI生成技术重现蜈蚣坝伏击战、白生宝背磨盘、张润喜送马鞍、薛圪计背姚喆等细节场景,使历史情境更加真实可感;3D地图直观展示部队行军路线、战役布局与根据地扩展过程;情景再现与影视资料融合,采用历史影像与影视资料交织的手法,增强叙事的沉浸感;数字修复与书籍文件的特技处理,对部分老旧照片与影像进行修复和着色,并制作了大量的文书创作动漫特技,让历史素材活起来。这些技术的运用不仅提升了纪录片的美学品质,更让历史细节得以生动呈现,拉近了观众与历史的距离。

四、教育意义深远,用最深厚的情感重温历史。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情怀贯穿始终。

五集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巍巍大青山》以情感为桥梁,让跨越时空的观众与大青山抗战历史产生深刻的连接。《巍巍大青山》的情感不止于悲伤和愤怒,而是导向敬意、缅怀和奋进的力量。

乌兰夫策动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杨植霖、刘洪雄、高凤英、李森、组织抗日队伍开展游击战,贾力更炸毁日军大同军火库……纪录片记录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绥远民众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共赴国难的壮举,呈现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青山地区对日军的战略牵制作用;夜袭陶林县城,首战告捷,蜈蚣坝设伏全歼日军80余人,乌兰花之捷,实为贯彻毛泽东山地游击战思想与民族统战政策相结合之典范……镜头穿越时空,还原了突破重重围堵转战阴山七百里,2300多名战士的孤勇背影;两昼夜冒雨急行军、横渡洪水湍急的浑河、百余里夜袭红沙坝火车站……百姓冒死运送物资、掩护战士,八路军以野菜充饥、顽强坚守……每一帧画面,都是对历史的重温;每一段往事,都是对和平的呼唤。

恰逢其时,《巍巍大青山》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节点,以有锐度、有态度、有温度、有创新的形式,对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全面、深入、生动地再现,不仅增加了抗战史叙事中的真实故事,更丰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团结与抗战精神的内涵。

巍巍大青山,这段沉甸甸的历史,让我们铭记的,不仅是苦难与悲壮,更是一个民族在存亡之际的觉醒与团结。它是一面镜子,警示我们和平的珍贵、自强的必要;它也是一颗火种,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植于我们的血脉之中。昨日,先辈们用生命守护了家园;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中。唯有铭记来路之艰,方能开创未来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