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治 武静
2025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时强调,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的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领导的唯一一块武装根据地,讲好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故事对于边疆民族地区铭记抗战历史、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大决策: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是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创建的
全国抗战爆发不久,立足全国抗日战争发展局势和战略需要,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作出了建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战略决策。
(一)战略地位——大青山地区概况
大青山地区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平绥铁路横贯东西,蜿蜒直抵包头,将集宁、归绥、包头三大重镇连接起来,成为连接华北和西北的重要纽带。
大青山地区战略地位重要。该地区是通往大西北的咽喉,日军由此向西,可侵占宁夏、甘肃、青海乃至新疆,卡住这个咽喉便可阻止日本侵略者进军大西北。该地区也是陕甘宁边区的北方门户,日军由此向南可通过伊克昭盟进攻陕北,能否守住这个门户,关系到中共中央的安危。该地区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相呼应,构成晋、绥、冀、察敌后抗日战场,与日本侵略者争夺该地区关系到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安全和整个晋绥抗日战争的发展。同时,大青山地区是蒙汉杂居区,日本占领绥远后,企图以大青山地区为中心建立殖民政权,把绥远变成“以战养战”的基地,动员该地区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日,对打破日军企图、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意义重大。开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对于中国共产党打通国际交通线,沟通与外蒙古和苏联的联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战略决策——创建根据地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决定在敌人后方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1938年3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抗战局势发展,适时作出了建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战略决策。
1938年3月30日和4月18日,毛泽东和滕代远两次电询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等,能否沿大青山脉创立一个游牧性质的骑兵游击支队,要求“调查见告”。5月14日,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及贺龙、关向应、萧克,发出《关于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的指示》。6月10日,朱德、彭德怀将贺龙、关向应、萧克等的调查结果转报毛泽东,并说明大青山地区的战略重要性。6月11日,毛泽东即复电朱德、彭德怀等,指出“大青山脉的重要性如来电所述,该地应派何种部队,何人指挥即如何做法,请你们依据情况处理之……”此时,中共中央建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决策已经成型。11月24日,毛泽东给周士第等人发出电报,指出在大青山建立游击根据地完全可能,坚持长期游击战争、建立游击根据地,是大青山地区党的中心任务。
(三)战略行动——挺进大青山
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1938年6月,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作出决定,由第三五八旅第七一五团和师直骑兵营一个连组成八路军大青山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大青山支队)。第三五八旅政治委员李井泉担任大青山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姚喆担任参谋长。
大青山支队组建后,在山西五寨举行誓师大会后,日夜兼程向偏关进军。1938年7月,由太原成成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改编的战动总会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划归大青山支队指挥,参与创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期间,第二战区战动总会在山西岢岚县组建战动总会晋察绥边区工作委员会即总动委会,配合大青山支队开赴绥远敌后。1938年7月29日,大青山支队、第四支队和总动委会总计2300多人挺进大青山。9月初,主力部队经过两次北上,到达预定地点。10月初,圆满完成挺进大青山的任务。随后,大青山支队迅即开展游击战争,在短短3个多月的时间里,转战700余里,开辟了绥中、绥西、绥南3个游击区,形成了著名的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二、塞外烽火: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是在中共中央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
根据地创建后,大青山支队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英勇斗争,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中共中央对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发展、巩固、建设都给予极大支持。
(一)清剿匪患
全国抗战爆发以后,绥远国民党主力部队一度退守山西,绥远地区城镇和铁路沿线被日、伪军统治,而农村和山区的许多地方被土匪占领。大青山支队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对绥远民众抗日自卫军中的土匪武装一般按友军对待,争取、联合、促使其抗日。但是,有些作恶多端的惯匪不听劝阻,继续危害群众;有些还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勾结起来残害八路军干部,抢劫八路军运输队;有些明里接受劝告,但暗中继续祸害百姓。大青山支队对部分妨碍抗日的土匪以及投靠日军的土匪予以坚决消灭,清剿匪患的斗争同时在绥中、绥西、绥南进行。1938年11月至1939年初,大青山支队共消灭土匪40多股1500多人,基本肃清了3个游击区的匪患,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巩固和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大青山支队也进一步得到各族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二)组建大青山骑兵支队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及大青山地区地理环境和军事斗争特点,大青山支队在战斗中不断总结经验,决定发展骑兵武装,开展骑兵游击战争。1938年底,大青山支队第七一五团第一营第三连改建骑兵。1939年夏,大青山支队通过缴获、购买和群众捐献等多种方式,逐步充实马匹和鞍具,改建为大青山骑兵支队。1939年冬至1940年春,大青山骑兵支队将所属部队先后整编为三个骑兵营。1940年冬,骑兵支队将三个营扩充为三个团。1941年12月,第四支队改编为大青山骑兵支队独立营。在条件艰苦、供给困难的环境下,骑兵支队坚持和开展游击战争。大青山支队(包括骑兵支队)在3年多的时间里,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中共中央交给的战略任务,积累了开展敌后骑兵游击战争的丰富经验,为坚持和发展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建立了不朽功勋。
(三)培养蒙古族干部
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和领导蒙古民族进行抗日斗争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培养蒙古族干部。1937年,中央党校开办了两个少数民族班。8月,陕北公学成立。1941年6月,陕北公学成立民族部。1939年初,中共中央和西北工委多次发出指示,要求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党组织从绥蒙地区动员组织少数民族青年到延安学习。1939年至1941年,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党组织先后组织选送了9批蒙古族青年和部分汉族青年奔赴延安学习。1941年,根据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在陕北公学民族部的基础上成立延安民族学院。从内蒙古西部地区选送的一大批蒙古族青年,先后在陕北公学、延安民族学院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习文化知识,参加革命斗争,他们很快成长为我党开展少数民族工作,领导蒙古民族解放斗争的骨干。延安民族学院也成为抗战时期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干部成长的摇篮。
三、青山未老: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是内蒙古传承红色基因的宝贵资源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创建于抗战时期,但它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宝贵资源,在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的不同历史时期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1964年,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旧址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以来,呼和浩特修复、重建了得胜沟八路军司令部和李齐沟“郝区政府”等革命遗址与遗迹;2005 年,列入国家红色旅游规划纲要,被中宣部等6部委命名为全国19个抗日游击根据地之一和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之一。2008年,建成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旧址展馆。目前,呼和浩特以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展馆、李齐沟郝区政府遗址、得胜沟八路军司令部遗址、井尔沟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园为主要节点,形成了红色旅游景区组团发展带,成为自治区展现民族精神、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传承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全国示范基地,成为缅怀历史、教育后人的一本鲜活的教科书,成为新时代内蒙古传承红色基因的宝贵资源。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辉煌战果的集中体现,是内蒙古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井泉回忆大青山抗日斗争时感慨地说:“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是内蒙古抗日战争时期仅有的一块武装根据地。当时,武川县是大青山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回首历史,中国共产党对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领导是一以贯之的;立足当下,中国共产党对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关怀是一脉相承的;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古各族人民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奋斗姿态是一往无前的。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党校、呼和浩特市食品与医药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