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娜
1938年,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一部奉命挺进大青山,创建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没有巩固的后方和极其困难的环境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大青山军民以血肉之躯抵御日寇的铁蹄,用生命和信念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的伟大抗战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全国抗战爆发后,大青山地区蒙汉等各族群众奋起反抗。蒙古族青年高凤英发动蒙汉农民组建游击队,转战于大青山山区,多次配合主力部队作战;贾力更承担起为部队和根据地解决给养问题的艰巨任务。大青山骑兵支队也是在蒙汉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创建起来的。有着赤诚爱国情怀的蒙汉各阶层人民为大青山骑兵支队提供马匹和马鞍、缰绳等马装具,当地马倌和擅长骑射的群众教授八路军驯养马匹的方法和骑乘技术,为大青山骑兵支队的建立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持。
这种爱国情怀还体现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上。大青山支队在北上开展抗日斗争过程中坚持蒙汉平等联合抗日,尊重各民族文化、宗教习惯,保护牧民利益,与蒙古族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在日寇欲挑拨民族关系、分裂中国时,各族群众坚定站在一起,这种超越民族界限的爱国共识,彰显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日本帝国主义是蒙汉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当日本侵略者在“蒙疆”地区大肆鼓吹奴化思想、实行奴化教育时,蒙汉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组建蒙汉抗日游击队顽强抵抗。八路军挺进大青山后,各族群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紧密团结在共产党周围配合并支援八路军开展抗日救国活动。
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和共产党党政工作人员初入大青山时,人生地疏,耳目闭塞,蒙汉各族群众就自觉成为八路军的“向导”和“耳目”。贫农王才才在路过崞县窑子村时,看到敌军向山里进发,为避免游击队遇袭,一口气跑了三十里,终于抢在敌人到来前向我部队报告情况,随后昏死过去。他苏醒后的第一句话便是问游击队是否受到损失,把游击队的安危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15岁的小羊倌拽着指导员的衣服含泪要求参军,成为机枪连中的小个子兵。在敌众我寡的危急形势下,小羊倌不畏艰难,炸毁敌人两辆汽车和六挺机枪,扭转形势,为我军争取了机会,自己却牺牲在敌人的机枪扫射中。蒙汉各族人民视死如归,不怕牺牲,踊跃参军,使八路军兵源得到不断补充。
共产党员刘洪雄深入敌人内部开展地下工作。1940年7月,由于叛徒出卖,“绥蒙各界抗日救国会”遭到破坏,一批党员、地下工作者突遭围捕,为了保留力量,刘洪雄留下通知党员转移,于8月被捕入狱。被捕后,敌人对其进行了极为残酷的刑讯,全身上下多处重伤,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刘洪雄始终严守党的秘密,以顽强的毅力与敌人斗争到底。在狱中,他还鼓励难友们:“要有思想准备,像李大钊那样为革命不怕牺牲自己。我们很可能被敌人秘密处死,那我们就要做一个无名英雄。”最后他被敌人用绳索勒死,壮烈牺牲,年仅33岁。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是在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进行的。1941年以来,日寇对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推行所谓“施政跃进运动”,实行轮番“扫荡”和“三光”政策,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进入极端困难时期。八路军大青山骑兵支队和抗日游击队根据“大青山的游击战争必须坚持,不能放弃”的指示,进行英勇抗击,与敌周旋。
1942年7月,日寇在绥中游击区开始“加号作战”大“扫荡”,妄图歼灭我大青山军政领导机关。对于敌人的重兵包围,骑兵支队司令部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群众的支持,白天隐藏在山沟荒野中,晚上借夜色频繁转移,经过8个昼夜的周旋,终于在一间房子找到突破口,骑兵战士们冲出突破口,翻越平顶山,胜利突围,保存了有生力量,在军事上争取了主动。
日寇在绥中、绥远进行大“扫荡”,在绥南对我部队围追堵截,在绥西开展“梳篦式清剿”,使大青山游击区人力物力遭到严重破坏。对于敌人的残酷围捕,我军坚持党中央的隐蔽斗争方针和指示,团结群众,灵活机动与敌周旋。战士们在粮草物资供给困难的艰苦环境中,紧密依靠当地群众,鞋子磨破了就把群众送的牛皮割成片当鞋穿,没有粮食就以野菜充饥,充分利用各种战机,在日寇以数十倍于我军兵力的残酷“扫荡”中,粉碎了敌人企图彻底消灭我大青山抗日武装力量的计划,为全面反攻、夺取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我党我军历经千难万险最终粉碎日寇大“扫荡”,体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大青山抗日斗争的8年是充满艰辛与挫折的8年。日寇的“扫荡”、自然灾害的侵袭、物资的极度匮乏,多次将抗日力量推向绝境,大青山军民始终抱着“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坚持中国共产党正确战略战术的指导,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困境中坚持斗争。
日寇的“清剿”“扫荡”使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面积大幅缩小;伪军成立的特务队对我游击队进行诱降瓦解;八路军粮食和药品严重短缺,许多伤员因缺医少药而牺牲。在这种极端困难时期,群众把仅有的口粮拿出来给八路军,男女老少都帮助站岗放哨、侦察敌情,群众的信任与支持让战士们坚定了必胜的信念。八路军整顿巩固内部,清洗部队内存在的不纯分子,坚定战士和群众抗战必胜的信心,认真研究对付敌伪办法,化整为零,分散作战,在敌人的“铁壁合围”中积蓄了抗日力量。
在敌人的“扫荡”下,战士们身处严寒气候中无处住宿,只能露营山间,全体指战员团结一致共患难,更加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1943年冬,我抗日武装力量主力重返大青山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对敌斗争,扭转了日寇大“扫荡”后的困难局面,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进一步发展并转入反攻,最终于1945年8月取得绥蒙抗战的最后胜利。
大青山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的光辉一页,从各族群众共赴国难的爱国情怀,到英雄儿女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从铁血战士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到军民同心坚守必胜的信念,大青山抗日斗争的历史事实证明: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更要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扛起时代重任;以“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气节,坚守原则底线;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勇气,攻坚克难;以“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信念,砥砺前行。
(作者单位: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