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妍
清晨6时,土默特左旗台阁牧镇大瓦窑村村民韩巧枝已在自家果园里忙碌起来,她将快要熟透的西梅果一个个摘下。这片种植了近10种水果的果园,如今是她年收入两三万元的“幸福园”。最让她感慨的是村口通公交车——“以前卖水果得骑三轮车跑几里地去集市,现在公交车直接通到村口,市民、游客坐着公交车就能来果园采摘,方便多了!”
大瓦窑村,北依大青山,南临G6高速公路和110国道。在乡村振兴的春风里,这个富有独特文化印记的村庄,正借助产业发展、交通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绘就出一幅“林果富村、交通畅村、文明兴村”的新图景。
林果成金:从“糊口田”到“致富园”的产业蝶变
韩巧枝的果园正是大瓦窑村产业振兴的生动写照。几年前,她家4亩地还以种植玉米为主,“一年忙到头,除去成本也就挣几千块钱,刚够糊口。”2018年,村“两委”结合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大力推广“中国红”大杏种植,同时鼓励农户发展多元林果经济。韩巧枝率先响应,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试种了李子、沙果、人参果等近10个品种。
“刚开始没经验,杏树只开花不结果,急得我直上火。”韩巧枝说,多亏了村里组织的林果种植培训班,邀请农业专家手把手教修剪、授粉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如今,她的果园四季有果:春天杏花、桃花次第开,夏天杏果、李子满园飘香,秋天沙果、西梅压弯树,快上冻的时候海红果仍挂满枝头。“品种多了,销路也宽了。”韩巧枝说。2023年,韩巧枝仅靠果园就收入3万多元,比种粮食翻了几番。
目前,全村像韩巧枝这样发展特色林果种植的农户已有30多户,种植面积超200亩。村“两委”还成立了林果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采购农资、技术指导和开拓市场。从2021年开始,大瓦窑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1.5万元,林果产业成为拉动增收的“致富引擎”。
公交进村:从“出行难”到“发展通”的交通赋能
“没通公交车时,去镇上得步行或骑三轮车,遇上刮风下雨根本出不了门。”韩巧枝记得,曾因交通不便,收购商嫌路远不愿上门收购,眼睁睁看着一批熟了的杏烂在地里。2024年3月18日,随着乡村振兴交通提升工程的推进,23路公交车正式通车。
公交车的开通,不仅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更打通了乡村发展的“主动脉”。对韩巧枝这样的果农而言,村里通了公交车意味着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市民、游客可以坐公交车到果园采摘,收购商能便捷地深入田间地头,甚至村里的年轻人也愿意回村发展。“如今每逢周末,都有市民、游客前来采摘,一边吃着新鲜水果,一边感受大青山脚下的微风,临走时还会带些特产,这都是公交带来的新商机。”韩巧枝说。
乡村焕新:从“旧村落”到“新家园”的全面提升
在韩巧枝的果园旁,一条硬化的村道干净整洁,两旁的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以前是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现在路平了、灯亮了,晚上在果园干活也安心。”韩巧枝高兴地说,这是大瓦窑村人居环境提升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大瓦窑村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村内道路基本实现硬化,自来水入户率达100%,农电网改造全面完成,铺设节水灌溉管道2000多米,无线网络和监控设备实现全覆盖。
人居环境改善的同时,乡村文明也在同步提升。村里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完善村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建设文化活动广场,定期开展广场舞、民俗展演等活动。“以前农闲时大家不是打牌就是闲聊,现在一到晚上,文化广场可热闹了,跳舞、健身、拉家常,风气越来越好。”韩巧枝说,村里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点对点”劳务输出服务,协调两家企业解决26人就业,“就算不种果树,也能在家门口找到活儿干,收入有保障。”
如今的大瓦窑村,果园里果香四溢,村道上公交穿梭,文化广场上笑声阵阵。韩巧枝的“幸福果园”每年结出的不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是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从单一农业到多元产业,从交通闭塞到公交畅达,从环境落后到家园美丽,大瓦窑村正以林果为基、交通为脉、文明为魂,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稳步前行,书写着塞外村庄的幸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