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若谷
新学期已经开启,不少学生仍沉浸在假期的松弛氛围中,“不在状态”成为开学第一周的常见现象。针对如何帮助学生“收心”的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呼和浩特市第十七中学(呼市四中分校)专职心理教师庞菲菲,从学生表现、调整方法、家校配合等方面,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实用建议。
学生“不在状态”有信号 心理行为双关注
“刚开学时,学生的‘不在状态’会通过心理和行为表现出来,家长和老师需格外留意。”庞菲菲介绍,心理层面上,学生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易怒的情况。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常常走神、发呆,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轻微的“开学恐惧”,总怀念假期的自由与轻松。
行为层面的表现则更为直观,作息紊乱成为普遍问题,不少学生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导致上课犯困;作业拖沓,完成效率下降;课堂互动不够积极,整体学习状态较为松散。
三步走帮学生“收心” 作息、计划、心态同步调
针对学生的“开学不在状态”,庞菲菲提出“三步走”调整方案,从作息、学习计划、心态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逐步找回学习状态。
在作息调整上,建议学生用3至5天时间逐步过渡到开学作息,避免“一刀切”。每天提前15至30分钟睡觉,减少熬夜刷手机的时间;早餐选择清淡且有营养的食物,避免因空腹导致上课精力不足,通过规律作息为学习打好身体基础。
学习计划的制订需遵循“阶梯式”原则,降低学生的执行压力。庞菲菲举例,第一周可将“按时完成作业”作为小目标,第二周再逐步加入预习、复习任务;面对复杂任务时,可将其拆解成碎片步骤,比如“每天背10个单词+整理1页数学错题本”,让学生在完成小任务的过程中积累成就感,逐步提升学习效率。
心态调节同样关键。庞菲菲强调,家长要引导学生接纳“过渡期”的不适应,告诉他们“出现不适感是正常的,慢慢调整就能进入状态”,避免因焦虑加重心理负担。此外,每天适度运动,如跳绳、散步或听轻音乐,也是释放压力、缓解焦虑的有效方式,能帮助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校园生活。
家长角色很重要 避开雷区多支持
“家长的陪伴与引导,对学生快速适应开学至关重要,但需掌握正确方法,避开教育‘雷区’。”庞菲菲建议,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调整作息,比如不熬夜、早起陪伴孩子一起吃早餐,用行动带动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沟通方式上,建议家长用“鼓励式沟通”代替催促与指责。当看到孩子写作业发呆时,不要直接批评“你怎么又走神了”,而是耐心询问“是不是这道题遇到困难了?我们可以一起看看”,通过理解与支持维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家长可协助孩子梳理学习任务、制订新学期目标清单,但要避免包办代替。
庞菲菲特别提醒家长,要避开三大“雷区”:一是避免过度指责,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二是不要突然加压,开学第一天就额外布置大量习题,可能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三是不能忽视孩子的情绪,应耐心倾听背后的原因,帮助孩子化解负面情绪。
学校多维度发力 搭建“家校共护”支持网
庞菲菲建议,学校可以在新学期初组织一系列适应性活动,让学生自由表达“开学焦虑”“假期不舍”等感受,并明确告知“这些情绪很正常”,为学生的不在状态提供“出口”,减轻心理负担。
在认知调整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案例分享、视频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意识到“不在状态是暂时的”,帮助他们建立“开学=新机会(认识新朋友、学新知识)”的积极认知,替代“开学=压力大”的负面联想;对于焦虑情绪较严重的学生,学校心理老师应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其调整思维。
在行为引导方面,学校应在心理课或校园公众号上,分享简单可操作的减压方法,如深呼吸、简单拉伸等,让学生通过行动缓解紧张情绪。同时,心理老师要联动班主任关注学生课堂状态、社交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动态;定期开展心理委员培训,让心理委员主动关注同学情绪,协助发现需要帮助的学生;明确心理室开放时间与预约方式,消除学生的求助顾虑。
此外,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向家长传递科学的教育方法,建议家长多关注孩子心理状态,多倾听、少指责,与学校形成“家校共护”的支持闭环,共同助力学生快速适应校园生活,以饱满的状态投入新学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