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若谷 文/图
近日,呼和浩特市各中小学迎来秋季新学期。各校紧扣育人核心目标,精心策划“开学第一课”,将思想引领、习惯养成与成长启蒙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为学生打造了一堂堂兼具温度与深度的“开学第一课”。
9月1日清晨,新城区北垣小学校门口热闹非凡。憨态可掬的卡通人偶挥舞手臂,热情地与一年级新生互动。学生们有的紧握父母的手略显羞涩,有的兴奋地与人偶合影,校门口俨然成为充满欢笑的“欢乐驿站”。
走进校园,“朱砂启智”仪式温情上演。老师们手持蘸有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的额头轻轻点上一颗“朱砂痣”。“‘痣’与‘智’谐音,寄托着从此启智明理的美好祝愿。”老师王文静一边为孩子们点痣,一边温柔地解释。家长李女士欣慰地表示:“这样的仪式很有意义,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为帮助学生尽快熟悉校园,学校还设置了“校园游览打卡”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教室、操场、图书馆等场所,通过完成打卡任务,绘制出属于自己的“校园地图”。
开学第一天满满的仪式感,激励着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勇敢迎接挑战,努力追求梦想。
在北京一零一中呼和浩特分校,迎新活动充满科技感。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为学生讲述航天故事:“55年前,‘东方红一号’升空;如今,神舟二十号也已遨游寰宇。”戚发轫院士语重心长地嘱咐学生:“建设科技强国任务艰巨,我年逾80仍在努力,你们更要做好准备。”
“戚院士的讲话让我深受鼓舞。”该校初三(12)班学生郑檀雅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我们要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校训融入日常,做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新华小学车站校区则将呼和浩特博物院“搬”进校园。博物院专家以将军衙署戍边历史、昭君出塞促进民族团结等故事为切入点,讲述了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此外,学生们还体验了瓦当拓印、甲骨文临摹、香囊制作等活动。
该校执行校长曹彦敏表示,这是一堂落地的思政课,学校将继续以“思政+艺术+文博”的形式,让北疆文化“活”起来。
在新城区名都小学,新学期以“一路繁华,童心向党”为主题拉开帷幕。英雄通道、飞花令对诗、升旗仪式、诵读表演……丰富多彩的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红色教育交织融合。
“每个学期大约20周、100天,我想把这段时光比作成长的门票,愿每一张门票都能带领学生走向更好的自己。”名都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白荣说,“也希望名都小学的学生在一动一静的‘搏博’特色教育中、在一进一联的名慧课堂中、在一张一弛的名润德育中,成长为一雅一行的名雅少年。”
8月31日,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云谷学校门口,两台智能机器人成了迎新“主角”。它们见到学生和家长便挥动机械臂打招呼,还会主动与学生握手。“机器人真有趣,还会跟我握手呢!”一名新生拉着家长的手,迟迟不愿离开。
开学当天,该校小学部学生还参观了人工智能体验馆与智慧操场。在体验馆,孩子们近距离感受物联网、语音识别等先进技术;在智慧操场,机器可自动生成短跑、跳绳成绩,并演示标准动作。“我以后想学机器人编程。”一名一年级学生参观后坚定地说。
“我们以‘人工智能+教育’为核心,推动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该校副校长葛湘巍说,“学校通过‘先体验、再学会、后创新’的方式,让学生在校内就能接触前沿智能技术。目前已开设无人机、机器人编程等课程,未来还将开设人工智能特色班,为有潜力的学生提供专业指导。”
新学期如约而至,呼和浩特各学校以创意十足、仪式感满满的迎新方式,向同学们传递新学期的期待与祝福,也为校园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温暖。
记者手记:
走访多所学校,记者深刻感受到呼和浩特开学季的仪式感不仅在于形式,更在于教育理念的多元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并重,红色基因与北疆文化交融,启蒙教育与创新培养同步——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陪伴,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