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呼和浩特日报

以抗战历史为鉴铸起精神丰碑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rb08 文艺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张文静

一、 纪录片艺术形式创作语言的高度浓缩

究其概念: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艺术形式。那么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巍巍大青山》,创作团队在“真实”的本体语言运用上可谓表达得炉火纯青。我们姑且把定位性质剥离开来,概念一“历史文献”。该片通过国防大学教授、军史专家刘波,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兵种部大校、军史专家王晓建,北京大学教授臧运祜,内蒙古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赵楠,内蒙古大学教授傅锁根等史学专家教授的出镜专业讲解,令大青山抗战的人物事件脉络清晰、史学依据充分,再加上相关电影画面、史料影像的配合烘托,观众有一种沉浸式体验,产生共情,深入其中;概念二“纪录”。内蒙古文史馆馆员、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李树榕老师曾对我讲:“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贵在本体语言的充分运用。”该片把观看行为嵌入到独特的自然地理与人文情境中,苍茫的大地、冲天的杨树白桦、滔滔奔涌的黄河、屹立孤行的抗日勇士、斑驳岁月感的家具桌椅、先烈用过的马蹬拴马桩、磨盘针线……无需多维立体的现代科技表现手法,却营造出了多维立体的沉浸式感官效果,更加流动的,更加贴近生活场景的“现场”感与“在场”感不自觉产生。人物地理时空与影像文本之间发生奇妙化学反应,历史年代现场与蒙太奇影视之间碰撞兼容,可看可视性增强。

二 、将宏大主旋律叙事拿捏有度,精致而凸显艺术品位,粗放而彰显英魂风骨

该片赋予历史记忆的温度,他们以历史片段特有的深邃、细腻、张力,潜入历史纵深,打捞个体命运的微光,凝聚群体形象的力量,在叙事创新与音画锻造之间,为民族抗战史迹筑起立体鲜活的精神碑林。在个体命运与宏大叙事、苦难与希冀的辩证中,完成民族精神基因的当代再现。创作者以影像纪录之力使历史重现,在挖掘人性光辉、重构精神谱系中,让抗战精神成为永不磨灭的文化符号。“刘洪雄及厚和惨案的百余抗战先烈被杀害……”“彭德大、崔岩、程仲一,以及很多没留下姓名的抗日英雄在抗战期间壮烈牺牲”,当解说员讲解于此,我为之一震,内心深深震颤。我们现在和平幸福的生活,是多少先烈用钢铁般的意志和年轻生命的鲜血铸就。爱国主义情怀是不朽的情怀,强国振兴是先烈坚强意志的精神传承,后辈当为维护和平前赴后继,一往无前!

三 、艺术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及制作精良的幕后团队深耕

从“莽莽土默川,巍巍大青山,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卷首语以及通篇文案写作,到片头《黄河大合唱》经典唱句切入营造气氛,以及五集片目里的前期拍摄,音乐配制,再到AI数字化运用,再到字幕音画的配合运用,再到后期剪辑,色彩调试等等,五集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巍巍大青山》可谓专业打造、精益求精、天衣无缝、毫无瑕疵,从而折射了该团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态度。这样的团队,以抗战精神对待当代事业,以抗战精神夯筑现代意识形态。着实鼓舞人,有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我们还有什么做不成的!

四 、文艺要走近大众,必先走近真实的生活和质朴的民风

在追求历史真实、生活真实的创作理念下,《巍巍大青山》以全方位视角讲述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建设的众多举措:大青山东起集宁的灰腾梁,西接包头以西的乌拉山,东西七百余里,南北百余里,是重要战略要地。在大青山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是打通国际通道的战略支撑点。从组建大青山支队,到建立抗日团,再到大青山骑兵支队的建立,从游击队的建立到战士盖房建立的郝区政府……绥中纪念馆、魏家大院……背山运送物资、羊毛堆里救将士……重大决策与感人故事递进,惊心动魄与娓娓道来交织。

在五集纪录片中,先后出现多位抗日将士的后代:李森之子、杨植霖之子、高凤英重孙、贾力更外甥、刘洪雄重孙女、黄厚之女、张达志之子、姚喆之子、武策劳之女、王建功之女、刘钰之子、张润喜外甥、张兰女之子……在他们的访谈中不仅如实表述父辈祖辈的卓越功勋,也真实反映那个年代的艰辛与苦难,并以此致敬抗战英雄、致敬那个年代的人们!在采访黄厚之女黄丽英时,她满含热泪地讲述:“父亲说,那时三天吃不上东西是常事,因为天冷一年四季穿着白茬皮袄,没有鞋就把羊皮或者麻袋片包在脚上……”他们每一位的讲述都是真情流露。内容真实是打动人心、产生共情的艺术力量,影像细节的生动和拍摄手法的细腻,更是还原历史现场的必备元素。

(作者系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