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坤
当五集历史文献纪录片《巍巍大青山》的镜头掠过阴山山脉的苍茫轮廓,那些被烽火熏染的岩石与沟壑便不再是地理符号。山脉的岩层间仿佛仍回荡着骑兵马蹄的铿锵——那是中国共产党人用战略智慧在敌后插下的尖刀,是多民族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的长城,更是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淬炼出的精神图腾。这部纪录片以《烽火燃绥远》《挺进大青山》《开辟根据地》《军民结同心》《铁血铸丰碑》的叙事递进,不仅系统还原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斗争历程,更以震撼人心的细节与纵深思考,让这座山脉从地理名词升华为民族精神的坐标,揭示了这片土地承载的战略密码、民族大义与时代启示,为我们读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华民族为什么强提供了鲜活注脚。
烽火中的战略破局:
一枚楔子的全局震动
纪录片开篇便以毛泽东46天内三次电询的历史细节,撕开了大青山被遮蔽的战略纵深。在日军“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野心图谱中,这片横亘绥远的山脉是其西进控制西北、北进威胁苏蒙、南进包抄陕甘宁的“战略棋眼”;而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蓝图里,它却是破解敌军合围、连接国际援华通道、撬动华北敌后战局的“胜负手”。这种战略认知的博弈,恰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局思维的生动体现。
第二集《挺进大青山》中,李井泉、姚喆率领的队伍以“破封锁而非硬攻坚”的战术选择,将大青山的“弹性战场”特质发挥到极致。当日军调集机械化部队与骑兵联队构筑封锁线时,八路军“步兵转骑兵”的应变,不仅是军事战术的灵活调整,更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略思想的实践,他们不在平绥铁路与敌死磕,却在蜈蚣坝设伏全歼日军车队;不与重兵争夺城镇,却在七百里阴山辗转袭扰,让日军重兵陷入“守不住、打不着”的困局。这种以弱制强的智慧,正是大青山作为“全局杠杆”的核心价值:以局部游击战争牵制十倍于己的敌军,为正面战场减压,为战略反攻蓄力。
更具启示性的是纪录片对国际通道的解密。背靠苏蒙的地理优势,使大青山成为连接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隐形桥梁”——这里传递的不仅是情报与物资,更是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休戚与共的战略呼应。这种国际意义的挖掘,打破了“中国抗战孤立性”的认知误区,将大青山的局部战场纳入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坐标系中——当蜈蚣坝伏击战的枪声响起时,它不仅是对日军的一次战术打击,更是对“轴心国”东西战线联动企图的战略牵制。这种“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战略胸怀,恰是中国抗战跳出孤立困境的关键所在。
血脉里的民族团结:
各族抗日军民的精神密码
在大青山抗日烽火中,最触动人心的力量,藏在各族军民互助共生的日常叙事里。这些超越血缘与民族的温暖瞬间,不是宏大口号的注脚,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最鲜活的具象表达——老牧工薛圪计不顾山路崎岖,背着患病的姚喆在山洞间辗转避险,用脊背撑起跨越民族的信任;武策劳将杨植霖藏进柔软的羊毛堆,在日军搜捕的险境中,用智慧筑起生命屏障;蒙古族老大娘尤博尔毅然剪下皮衣大襟,指尖翻飞间为冻坏双脚的小战士缝制皮袜,针脚里缝进的是“一家人”的牵挂。
第四集《军民结同心》中,李齐沟村农民白生宝背磨盘上山的身影,更将这份质朴的共情刻进历史镜头。他或许听不懂“民族政策”的理论表述,却用两夜不眠的负重攀山,将“民族团结”烙在行动里。纪录片没有刻意堆砌概念,而是以无数这样的微观细节,还原出多民族共同体在战火中淬炼的真实轨迹:不是外力推动的“结合”,而是生死与共中自然生长的“共生”。
若说日常互助是民族团结的“温情注脚”,那么百灵庙暴动便是共同体精神的“铿锵宣言”。这场起义的意义早已超越军事范畴——它不仅打响内蒙古西部抗日第一枪,更像一把利刃,直接刺破了日军妄图割裂中国、推行“分而治之”的殖民阴谋。纪录片特意聚焦“蒙民救国会”等爱国组织,在日军蓄意制造民族隔阂的阴云下,这些组织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民族隔离”诡计最有力的反击;贾力更冒死炸毁日军军火库、高凤英深入敌营策动伪军反正,这些蒙古族英雄的壮举更是证明了在抗日的烽火里,没有“哪个民族”的分别,只有“中华民族”的共同抗争。这种叙事视角的转变,使大青山的抗战史成为各民族共同书写的集体记忆。
从薛圪计背上的身影,到百灵庙起义的枪声,纪录片以细节为笔,写下了一个深刻的答案: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胜利,从来不只是军事上的坚守,更是一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政治胜利。这份在战火中熔铸的民族团结,不是一时的共情,而是刻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精神密码,至今仍在滋养着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前行之路。
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
一个“守”字的当代回响
当历史的镜头对准大青山抗战英雄的后人,那些藏在记忆里的“坚守”,便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他们口中的“守”,从来不是被动的停留,而是比冲锋陷阵更需韧性的勇气。如果说战场冲锋是“动于九天之上”的壮烈,那么根据地的坚守便是“藏于九地之下”的坚韧——是缺粮少食时仍不放弃的信念,是敌军围剿下依旧挺立的斗志,是日复一日与艰苦对峙的执着。纪录片没有将英雄主义局限于枪林弹雨的瞬间,而是通过这些亲历者后代的讲述,为“英雄”的内涵扩容:真正的英雄主义,既在冲锋的刹那闪光,更在漫长坚守的岁月里沉淀。这种对英雄精神的深层解读,也为当代人理解“牺牲”与“奉献”提供了新的维度——它不只是轰轰烈烈的壮举,更是平凡日子里“不放弃”的坚持。
大青山骑兵支队的转型史,更将这种“坚守”与“智慧”融为一体,成为“适应与坚守”的生动典范。从“非有骑兵不行”的战略指示,到部队迅速从步兵向骑兵转型,再到一年间历经120余次战斗仍屡获胜利,这支队伍的蜕变,藏着对抗战初心的坚守,更藏着应对困境的灵活智慧:他们没有固守步兵作战的经验,而是主动适应地形与敌后游击的需求,用转型突破困境,却始终未改“守护根据地、保卫家国”的核心信念。
这份“适应中坚守”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闪耀着时代光芒。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与发展挑战,我们既需要像大青山骑兵支队那样,以灵活应变的策略破解难题,更需要守住战略定力、守住初心使命——这正是大青山抗战精神穿越八十余载时空的“当代转译”。那束在战火中点燃的“坚守”火炬,从未熄灭,而是化作跨越时代的精神力量,指引着我们在新的征程上,既要敢闯敢拼,更要善守善为。
八十年过去,大青山的烽火早已化作繁星,但纪录片《巍巍大青山》让我们看见:那些熔铸在岩石里的勇气、凝结在岁月中的团结、镌刻在血脉里的坚守,从未远离。当我们在复兴路上跋涉,这座山脉始终在提醒:越是风雨兼程,越要记得为何出发;越是征途漫漫,越要守住精神坐标;越是面对挑战,越要凝聚同心力量。大青山的巍峨,从不只是地理的高度,更是精神的丰碑——它让我们懂得,今日前行的每一步,都是对昨日烽火中坚守的回应;复兴路上的每一次跨越,都是对那些用热血铸就信仰的英雄的告慰。这束从历史深处照来的光,终将照亮我们走向更远未来的路,让勇气、团结与坚守,永远成为中华民族披荆斩棘的力量源泉。
(作者系内蒙古乌兰牧骑学会秘书长、北宸智库北疆文化专委会专家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