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呼和浩特日报

以抗日战争历史宣传教育培育时代新人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rb07 理论       上一篇    下一篇

●李元

抗日战争历史宣传教育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深入挖掘抗战历史的宣传教育价值,创新宣传教育方法,将抗战精神融入青少年成长全过程,具有特殊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抗日战争历史宣传教育的价值与内涵

抗日战争历史宣传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思想资源。伟大抗战精神包含4个方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些精神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思想养料。

抗战历史宣传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确立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4年的抗战历程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谱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极端艰难条件下捍卫民族尊严的壮丽史诗。

抗战历史宣传教育具有培育责任意识的重要功能。当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率先举起抗日旗帜,从发布《八一宣言》点燃民众抗战热情,到建立东北抗日联军开展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再到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全民族力量,这一系列历史实践为新时代青少年树立了勇于担当的典范。这种历史经验能够引导青年群体形成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价值取向,自觉承担起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

抗战历史宣传教育蕴含着塑造民族品格的独特价值。无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还是普通民众的自发抗争,各方力量在生死考验中展现出的坚定意志,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这种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民族气节,为新时代青少年提供了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坚守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

抗战历史宣传教育能够激发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从台儿庄战役中士兵以血肉之躯对抗机械化部队的悲壮,到武汉空战飞行员驾驶老旧战机与敌机同归于尽的决绝,再到华北平原上创造地道战、地雷战等独特战术的智慧,这些历史场景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遗产为培育新时代青少年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提供了丰厚滋养。

创新抗日战争历史宣传教育的典型经验

用好红色资源。依托纪念馆实地参观、重走抗联路、家庭阵地建设等代际传承活动,增强学生对抗战历史的感性认识。例如,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成立了由40名抗联老战士和抗联、烈士子女组成的抗联精神宣传队,在每年清明节都会到兆麟公园李兆麟将军墓前、道外区长青公园的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前等地点举行纪念活动。同时,还带领大家重走抗联路,寻找抗联遗址和烈士殉难地,重温抗联历史,使年轻一代近距离接触东北抗联14年艰苦抗日历程。

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抗战历史宣传教育活动,如组织抗战历史讲座、展览等,形成社区对抗战历史宣传教育的支持网络。如天津与甘肃的“云端联动”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让不同地区的青少年共同参与抗战历史宣传教育活动。同时,鼓励家庭开展抗战历史教育,如家长带孩子参观纪念馆、阅读抗战历史书籍等,增强家庭对抗战历史教育的重视程度。

促进跨学科整合。推动历史与音乐、美术、地理等学科的有机融合,打造多模态教学策略。引入音乐学科资源,组织教师团队开展集体备课,系统梳理抗日战争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抗战歌曲,使学生在旋律的起伏中感知民族危亡时刻的精神共振;结合美术学科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剪纸等形式再现抗战英雄场景,以艺术语言深化历史记忆;联动地理学科绘制抗战时期战役地图,通过地形地貌变迁解析敌后战场的战略价值。这种多感官协同的教学设计,促使学生深刻感悟不屈不挠、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的伟大抗战精神。

运用目标分类法与具身认知。教育目标分认知、情意、动作技能三领域,通过场景复原、感官互动等方法,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增强情感共鸣。如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设置的《周恩来和他的朋友们》多点数字展示交互屏,使人们在沉浸式互动中回到抗战的历史现场。这种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全身心参与的过程,通过身体处于某种特定环境之中,其认知也会反馈至认知者所处的环境,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VR/AR、AI动态场景等技术被用于课堂和纪念馆,增强教育的体验感和参与度。例如,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经过全面改造升级,运用AI、元宇宙、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实现了从传统3D展示向深度沉浸、智能交互的数字化蜕变,推动红色教育从单向传播进入全民共情时代。通过高精度三维复原、多点数字展示交互屏等技术手段,让参观者在沉浸式互动中回到抗战的历史现场。

创新评价机制。将思政课“教学评一体化”提出的六度评价方案(价值向度、参与广度、体验深度、知识建构度、行为自觉度、习惯持久度),应用于抗战历史教育评价体系。通过课堂观察、日常表现、随堂考查、活动呈现、书面专项检测等多种方式综合进行评价。设计基于真实情境、问题、任务的项目化学习,让学生参与抗战历史研究、创作抗战历史作品等,通过设计、策划、观察、考察、调研、操作、制作、展示、建议等做到学以致用,提高教育效果。

拓展国际视野。加强抗战历史的国际传播,向世界展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和牺牲,增强国际影响力。同时,将抗战精神与和平发展道路相结合,引导青少年树立和平发展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构建从历史宣传教育到培育时代新人的实践路径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通过创新宣传教育方法,将抗战精神融入青少年成长全过程,能够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健全人格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抗战精神教育需要突破传统说教模式,构建起多维度的实践转化体系。通过打造“课堂主阵地+红色研学基地+数字文化产品”三位一体的教学矩阵,将抽象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具体场景。依托课程思政与大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将抗战历史中的英雄事迹、战略智慧转化为立德树人的生动教材。同时,借助“沉浸式体验+跨媒介叙事”等创新传播方式,让青少年在情景化学习中实现价值认同的内化与升华,打通历史教育与现实育人的关键通道。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坚持深入挖掘抗战历史的宣传教育价值,创新宣传教育方法,健全家校社协同机制,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国际视野拓展,将抗战历史宣传教育与时代新人培育有机结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委党校管理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