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敏
在呼和浩特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总有一股精神力量穿越时空、历久弥坚。80多年前的大青山抗日烽火的背后,是各族儿女以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肩负着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时代使命,唯有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城市血脉,才能凝聚起奋进力量,持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首府篇章。
伟大抗战精神:穿越时空的精神富矿
伟大抗战精神不是尘封的历史记忆,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基因,更是照亮新时代新征程的思想火炬。深入理解其历史渊源与核心要义,才能真正把握其时代价值。
从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游击烽火到草原儿女的踊跃投身,各族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伟大抗战精神应运而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爱国情怀彰显的是个体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在抗战年代表现为“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全民动员,当今则化为“首府发展,我的责任”的市民自觉。“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面对强敌时的尊严坚守,如今则体现为在原则问题上的坚定立场。“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蕴含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这一精神特质在当代产业升级、科技攻关中依然不可或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展现的是长期抗争中的目标韧性,今天则成为我们应对发展难题的精神支撑。
进入新时代,伟大抗战精神依然焕发着强大生命力。它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锐利武器,让我们在“侵略有功论”“历史虚无化”等错误言论面前保持清醒;更是激励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对于正在现代化道路上奋进的呼和浩特而言,这一精神既是攻坚克难的锐气之源,也是团结奋斗的合力之基、追求卓越的动力之本。
首府使命:中国式现代化的草原都市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从进程上看,是立足国情的渐进推进与关键领域的突破跨越相统一;从路径上看,是国家战略的整体布局与地方特色的探索创新相结合;从目标上看,是物质富足的硬实力与精神充盈的软实力协同提升,需要精神力量的长期滋养。呼和浩特的现代化实践既是国家战略的具体落地,也承载着区域发展的示范引领使命,而伟大抗战精神恰为这一实践提供精神指引。
呼和浩特在现代化进程中既是区域发展的“领头雁”,需要集聚优质资源、引领产业升级;是民族团结的示范窗,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生态保护的践行者,需守护好草原都市的蓝天白云;更是民生改善的先行者,要着力解决城乡差距、公共服务不均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些使命任务,都需要伟大抗战精神中蕴含的团结、坚韧、创新等特质提供支撑。
当前,呼和浩特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传统产业亟待“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需要“小苗成大树”;城市功能要从“有没有”向“好不好”提升,生态环境需在“优中更优”上持续发力;民生领域还有不少急难愁盼问题亟待解决。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智慧,在中国式现代化赛道上跑出首府加速度。
精神共鸣:抗战精神与首府发展的内在契合
伟大抗战精神与首府现代化建设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契合。这种契合并非牵强附会的关联,而是精神特质与实践需求的自然共鸣,让抗战精神能在当代首府发展中焕发新生。
爱国情怀为城市发展凝聚向心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在当代转化为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与建设热情。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旧址、多松年烈士故居等红色遗址,是培育爱国情怀的生动课堂。通过“红色遗址保护工程”修缮抗战遗迹,开展“英雄故事进社区”“红色研学之旅”等活动,让市民在历史记忆中增强对城市的情感认同。老旧小区改造中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这正是爱国情怀转化为建设动力的生动例证。
奋斗精神为高质量发展注入驱动力。“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今天体现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勇气与决心。面对产业转型压力,呼和浩特弘扬抗战时期的拼搏精神,在乳业升级、新能源发展等领域攻坚克难。这一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正是抗战英雄气概在当代的延续。
必胜信念为长期奋斗提供意志力。“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信念,是应对现代化长期性、复杂性的关键支撑。针对扬尘污染问题,持续实施“裸露土地绿化”等工程,一年接着一年干;治理城市内涝时,借鉴抗战时期“军民联防”经验,建立气象、城管、水务等多部门协同机制,从“头痛医头”转向系统治理。
民族团结促进和谐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抗战时期,大青山下各族人民谱写了民族团结的英雄史诗;今日,呼和浩特将这一民族团结精神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族居民在共忆历史中增进情感,在共话发展中凝聚共识,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为现代化建设营造和谐环境。
实践路径:让抗战精神在首府落地生根
伟大抗战精神的价值,最终要体现为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呼和浩特通过党建引领、文化传承、实践创新、制度保障等路径,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以党建引领凝聚精神合力。党的领导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呼和浩特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党建工作,让红色基因成为党员干部的精神滋养。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活动,把大青山抗战史作为必修课;在重大项目攻坚中,成立“党员先锋队”“攻坚党支部”,用实际行动诠释“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
以文化传承筑牢精神根基。文化是精神的载体,传承红色文化才能让抗战精神代代相传。呼和浩特扎实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使承载历史记忆的场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动抗战精神与地方文化融合创新,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讲述抗战故事;开展“红色文化进课堂”活动,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精神熏陶。
以实践创新转化精神动能。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发展实效,关键在实践创新。呼和浩特通过政策扶持、平台搭建,推动乳业、电力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借鉴抗战时期“独立自主”的经验,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让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民生改善中,呼和浩特传承“军民鱼水情”的优良传统,践行“人民至上”理念。推动城乡互助、资源共享:城市医院与旗县医院建立“医联体”,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微心愿”“微服务”让群众感受到温暖。
以制度保障固化精神成果。建立长效机制,才能让抗战精神持续发挥作用。呼和浩特将精神传承纳入城市发展规划;联合市委党校、高校专家学者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精神传承提供智力支持;在干部考核评价中融入“攻坚克难”“担当作为”等指标。通过这些制度设计,让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成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确保精神力量持续转化为发展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呼和浩特以伟大抗战精神为指引,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行。这座从抗战烽火中走来的草原都市,深知精神力量对于发展实践的重要意义。未来,呼和浩特将继续以伟大抗战精神铸魂聚力,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绽放新的时代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书写更精彩的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党校文化与生态文明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