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这句古训穿越时空,在当代城市基层治理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基层既是治理体系中承载政策落地重任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感知群众冷暖、传递民生温度的“神经末梢”。基于这一核心定位,呼和浩特市始终将友好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导向,着力绘制以民生为底色、以创新为丹青的“全维友好城市”建设画卷。为此,全市围绕基层治理提质提效,一方面积极落实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关于统筹做好“减负、赋能、解困、整改、督促”工作助力基层治理提质提效的意见》,为基层“松绑赋能”;另一方面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深入开展“加强社会治理集中攻坚行动”,推动友好城市理念落地生根。
呼和浩特的友好城市建设,首先体现在对“人”的深度关照与精准赋能。在前毛道村,治理者深入田间地头,通过“村民说事”议事平台和“说商评办”四步工作法,精准捕捉村民“农闲时无工可打、技能不足”等现实问题。建立就业信息台账,精准分类帮扶对象,通过产业合作社、职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等多管齐下,成功推动村民由“零散务工”转向“稳定就业”。更值得肯定的是,该村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盘活闲置土地,实现集体经济“零的突破”,并成立综合服务公司促进城乡资源对接。这一系列举措,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切实让农民在家门口端稳“饭碗”,展现了城市友好理念向乡村的延伸与覆盖。
呼和浩特的创新实践还体现在治理机制的敏捷性与前瞻性上。通道北街社区推行的“村居吹哨”未诉先办机制,堪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精彩之笔。这一机制巧妙打破了长期困扰基层的部门壁垒,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治理的转变。居民反映的各类问题,从蚊虫滋生、井盖塌陷,到安全隐患、停车扰民,均通过吹哨系统直达职能部门,5天内即可得到反馈。“一吹必应”不仅提高了治理效率,更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友好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居民主动性的激活。仕奇社区构建的“网格党支部—网格员—楼栋长”铁三角微治理体系,通过打造党旗业委会实现“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让“自己的小区自己管”逐渐成为居民共识。从雨污分流改造的方案调整到飞线充电的文明劝导,从环境卫生整治到邻里纠纷调解,居民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人而非旁观者。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模式,不仅解决了老旧小区的“治理痛点”,更培育了现代公民的社区精神,使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愈发畅通无阻。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呼和浩特市对新就业群体的人文关怀。呼和浩特市中医蒙医医院为新就业群体定制“健康专场”,提供专属挂号窗口、优先诊疗通道和个性化体检套餐。这种针对特定群体的精准服务,不仅解决了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的实际困难,更传递了城市对每一位劳动者的尊重与关怀。从提供中医蒙医理疗服务到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医院将健康关爱延伸至预防与教育领域,实现了从治疗到健康管理的跨越,谱写了城市与新就业群体“双向奔赴”的感人篇章。
从乡村到社区,从普通居民到新就业群体,呼和浩特的基层治理实践证明,友好城市建设没有“标准答案”,却有“不变初心”,就是以党建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用“绣花”功夫做好基层治理的每一件“小事”。当就业有保障、诉求有人应、治理有参与、服务有温度,城市便会成为一个有归属感、幸福感的大家庭。
从细微处发力的呼和浩特,如今正在以扎实行动证明,让治理精度与城市温度形成共振,友好城市建设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生活场景,是城市与民众之间的温暖对话,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城市治理领域的鲜活实践与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