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梁婧姝)呼和浩特市自2020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以来,坚持体系化推进、精细化服务,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标准统一、保障齐全、安全便捷、政保协同的“青城长护”模式,有效缓解了失能人员及其家庭的照护负担和经济压力。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呼和浩特长护险制度框架日益完善。全市已建立起以“政策体系、筹资保障、待遇标准、经办服务、监督管理、信息建设”六个到位为核心的运作机制,形成“1+12”政策体系,覆盖待遇标准、失能评估、机构管理、服务经办等关键环节。
在筹资机制上,坚持多元筹资、城乡统筹,将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在职职工按0.4%费率征缴,退休人员按养老金的0.2%缴纳,城乡居民年度筹资70元,其中,个人缴纳10元,医保基金划拨50元,财政补助10元,实现了应保尽保。
待遇政策方面,根据失能等级实行差异化保障。城镇职工机构住养待遇最高每月1800元,最低900元,居家上门服务每月最多18次。城乡居民待遇标准也分为四档,每人每月待遇最高1350元、最低600元,居家上门服务每月最多15次。还将5类辅助器具纳入保障范围,迄今累计服务4226人,基金支出935.67万元。
在服务方式上,建立起机构住养、机构上门和“机构上门+亲情照护”的居家组合多层次服务模式,整合推出36项护理服务,包括20项生活照料和16项医疗护理,并细化6项专项医疗护理。目前已有8家基层医疗机构纳入定点服务机构,其中5家已开展服务,有力推动医养融合。
经办服务实行统一管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5家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在9个旗县区设立15个服务网点,提供失能评估、器具适配、待遇发放等全流程服务。引入两家专业评估机构,明确预评估、现场评估、复评等标准化流程,目前已签约45家定点护理机构。
监督管理环节严格把好评估入口和待遇出口两道关,建立评估机构、专家和承办机构三方联合评估机制,实施常态化稽核与满意度回访,对定点机构开展年度考核,确保基金安全和服务质量。
此外,呼和浩特还建成“1+1+3”长护险经办信息平台,包括1个核心系统、1个App和3个用户端,实现从申请、评估到结算的全流程线上管理,失能人员足不出户即可提交申请。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享受待遇人员达1.89万人,基金支出2.94亿元,失能人员照护质量与获得感明显提升,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