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若谷
在呼和浩特市的一处家属院里,记者见到了102岁的抗战老兵赵遂更。老人安坐于藤椅上,阳光透过窗棂,温柔地落在他布满岁月沟壑的脸上。他缓缓抬手,指向肩膀上一道浅浅的凹陷——那是70多年前,一颗子弹穿透身体留下的永恒印记。这位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烽火的老兵,用一生的足迹,在历史长卷中刻下了一部鲜活的革命史诗。
1923年10月,赵遂更出生在河南泌阳县一个贫苦家庭,自幼成为孤儿的他,在战火中尝尽了流离之苦。1945年2月,新四军部队路过他的家乡,22岁的他揣着一块干粮就跟上了队伍。“那时候就一个念头:打跑日本人,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赵遂更虽听力减退,但提起参军的初心,声音却格外清晰。
在新四军,赵遂更成为李先念麾下的一名战士。让他记忆犹新的是一次在河南桐柏山区参加的抗日战役。“在大别山的山沟里,白天躲在树林里,晚上摸黑行军。”一次战斗中,日军的三八大盖子弹穿透了他的肩膀,“当时顾不上疼,爬起来还能往前冲。”而他右胳膊的刺刀伤,则是与日军白刃战时留下的——这些伤痕,成了他青春岁月最硬核的勋章。
抗战硝烟未散,赵遂更又随部队投身到了解放战争。1945年10月,中原军区成立。军区组建前后,部队发起自卫反击的桐柏战役,歼敌七千余人。此役成为赵遂更最难忘的经历:“山里头冷,雪没到膝盖,我们就啃冻硬的馍,喝雪水解渴。”他回忆道,那时弹药奇缺,子弹袋里常塞着石头“壮胆”;夜间行军全靠星光指引方向,脚底板磨出的血泡破了又结、结了再破。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彼时已是高炮部队一员的赵遂更,驻守在丹东鸭绿江大桥旁,日夜守护着这条至关重要的“生命线”。“美军飞机来轰炸时,我们就架起高炮猛烈还击,绝不能让他们跨过江来!”赵遂更说,那些年,野外露营、啃食树皮是家常便饭,但身边战友们“为了新中国,拼了”的口号,总能让他充满力量。
1965年,已是3046部队营长的他响应国家支边号召,从旅大警备区转业到内蒙古自治区,成为内蒙古物资综合公司的一名干部。“从穿军装到穿工装,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责任。”赵遂更的儿子赵永胜说,父亲总把自己比作“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在内蒙古物资系统工作期间,赵遂更从主任到木材公司经理,再到中国木材公司呼和浩特转运站书记、站长,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严谨与拼劲。“他总说‘干工作不能糊弄’,晚上我们都睡了,他还在单位核对单据。”赵永胜记得,母亲总带着孩子们等父亲回家吃饭,常常等到深夜。即便离休后,他仍保持着凌晨起床、整理资料的习惯。
这份对工作的执着,也延伸到对家人的教育中。“他对我们要求严,哥哥不到16岁就被送去当兵了,还常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不是等来的’。”赵永胜说,父亲从不用“大道理”说教,但“踏实做事、老实做人”的家训,早已刻进子女的骨子里。
“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采访结束时,赵遂更对年轻一代提出殷切期望。他最想对年轻人说的是:“年轻人要跟着党走,有上进心。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