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燕平
历史是民族的集体记忆,更是精神传承的载体。2025年,在百团大战纪念馆大厅,习近平总书记对前来参观的青少年学生和纪念馆工作人员深情寄语:“广大青少年生逢其时,要赓续红色血脉,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抗战历史宣教工作锚定了核心方向——以红色历史为纽带,将青少年的个人成长与民族复兴紧密相连,培育具有坚定理想信念与时代担当的新人。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思潮相互激荡,青年群体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培育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爱国情怀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已成为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一部波澜壮阔的民族史诗,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传统“单向灌输”式的抗战历史宣教模式逐渐显现局限,宣教实效性受限。如何以创新打破这些局限,让抗战历史“活起来”、让抗战精神“传下去”,成为新时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提升培育时代新人实效必须破解的命题。
抗战历史宣教对培育时代新人的深远意义
抗日战争历史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宣传教育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青年精神世界的塑造,在培育时代新人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激发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认同感。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抗争,从城市到乡村,从军人到民众,无数中国人为了国家独立与民族尊严挺身而出。当前部分青年对“国家与个人的关系”认知模糊,甚至受西方个人主义思潮影响,忽视了民族集体利益。通过抗战历史宣教,讲述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毅然跳崖的悲壮事迹,还原平型关大捷中战士们以简陋装备击退强敌的英勇场景,能让青年直观感受先辈“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感冲击,能打破青年对“爱国”的抽象认知,让他们深刻理解“国家富强是个人幸福的根基”,从而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增强“我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与自豪感。
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担当精神。在抗日战争中,无数仁人志士用生命诠释了信仰与担当的重量:赵一曼在狱中遭受酷刑却始终坚守信仰,写下“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绝笔;左权将军为掩护战友撤退,壮烈牺牲在抗日前线,成为八路军在抗战中牺牲的最高将领。当前部分青年存在“躺平”“佛系”心态,面对困难时易退缩、逃避责任。通过宣传这些英雄事迹,能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明白,“担当”不仅是战争年代的冲锋陷阵,更是和平年代的坚守岗位、直面挑战:无论是科研领域的攻坚克难,还是基层治理中的默默奉献,都是对“担当精神”的传承,从而激励青年主动承担时代责任。
传承艰苦奋斗精神,磨砺坚韧意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面临着极其艰苦的条件:抗日根据地缺衣少食,战士们常以野菜充饥;兵工厂设备简陋,工人用手工打造武器却依然坚持生产;西南联大师生徒步千里西迁,在破庙里搭建课堂仍不放弃学术追求。当前青年成长环境相对优越,部分人却缺乏面对挫折的勇气和毅力,遇到学习压力、职场困难时易陷入焦虑。通过宣传抗日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开垦南泥湾”实现粮食自给的故事,讲述科学家在防空洞里坚持科研的经历,能让青年体会“艰苦环境更能激发奋斗力量”的道理,从而在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时,不退缩、不放弃,以坚韧意志克服挑战,实现人生目标。
创新抗战历史宣教的实践路径
近年来,B站《他们二十岁》、抖音“老兵口述”、剧本杀《兵临城下》等爆款案例,为抗战历史宣教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核心在于“让历史活起来”,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建立情感连接。结合这些实践经验,可从内容、形式、载体三个维度推进创新,同时坚守历史真实性原则,避免走入误区。
丰富内容:从“宏大叙事”到“微观故事”,让历史有温度。传统宣教多聚焦重大战役与知名英雄,易让青年觉得历史“遥远而陌生”。内容创新的关键,在于深入挖掘历史细节与个体故事,让抗战历史从“冰冷的数字”变为“鲜活的人生”。
挖掘“小人物”的大情怀:除了杨靖宇、赵一曼等知名英雄,还可梳理普通战士、民众的抗争故事——如记录乡村交通员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的日常,还原战地护士在缺医少药的条件下救治伤员的艰辛,编写以这些“平凡英雄”为原型的绘本、小说,拍摄微电影《一封未寄出的家书》等。这些故事贴近生活经验,更易引发青年情感共鸣。
联结“历史与现实”的价值:将抗战历史与当代社会热点问题结合,增强宣教的时代感。例如,将抗战时期军民团结抵御外敌的经验,与当前民族团结、国家安全议题结合,分析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抵御风险的根本;将抗战时期科学家克服困难坚持科研的事迹,与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结合,引导青年科技工作者传承不畏封锁、攻坚克难的精神,让抗战精神成为解决当代问题的精神动力。
创新形式:从“单向灌输”到“互动体验”,让青年能参与。“Z世代”青年习惯通过“体验式”“互动式”方式获取信息,传统“展板讲解+课堂讲授”的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形式创新需借助科技手段与实践活动,让青年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科技赋能沉浸式体验:利用VR、AR、AI等技术重构抗战场景——在百团大战纪念馆打造“重走作战路线”VR项目,让青年模拟战士穿越战壕、传递作战命令的过程;开发AR文物互动系统,扫描展区的旧步枪、战地日记,即可观看相关历史事件的动画演示或老兵口述视频;用AI技术复原“虚拟抗战英雄”,青年可通过语音提问“您当时为什么选择参军?”“面对困难时如何坚持?”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增强历史的代入感。
设计参与式实践活动:开展多样化活动,让青年在“做中学”“行中悟”。组织“抗战历史情景剧创作大赛”,鼓励青年围绕本土抗战故事编写剧本、扮演角色,在查阅史料、排练表演中深化对历史的理解;举办红色研学旅行,带领青年前往抗战遗址、纪念馆,通过模拟物资运输(还原给前线送粮的崎岖路途)、战地救护演练等任务,让青年亲身体会抗战的艰辛;开展抗战精神公益行动,组织青年为抗战老兵提供陪伴服务、走进社区宣讲抗战故事,将对历史的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
拓展载体:从“单一渠道”到“多元融合”,让宣教广覆盖。当前宣教载体存在“线上碎片化、线下地域化”的问题,需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构建“全方位、广覆盖”的传播网络。
打造分众化新媒体矩阵:针对不同青年群体的特点,在各平台精准推送内容——在B站开设“抗战历史大讲堂”,邀请历史学者以“弹幕互动+案例分析”的方式解读历史细节;在抖音、快手推出“1分钟看懂抗战”系列短视频,用动画、数据可视化普及“抗战时期民众捐粮数据”“八路军装备变化”等知识点;在知乎开展“抗战精神与当代青年”圆桌讨论,邀请专家与青年互动,探讨“如何在职场中践行抗战精神”等现实问题。
构建“家校社”协同网络: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培育合力。学校将抗战历史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主题班会、历史社团、红色读书分享会等形式开展系统教育;家庭注重传承红色家风,家长通过讲述祖辈的抗战经历、翻看老照片等方式,向子女传递抗战精神;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纪念馆、博物馆定期举办“抗战主题展览”“老兵宣讲会”,企业开展“红色文化团建”活动,社区组织抗战电影展播、历史知识竞赛,共同营造“处处可学、时时可悟”的宣教氛围。
创新不等于无底线改编,抗战历史的严肃性与真实性必须坚守。无论内容、形式如何创新,都需坚持“三个不”:不篡改历史事实,不过度娱乐化,不搞形式主义,确保宣教的真实性与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抗战历史作为红色血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宣教创新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青年未来的塑造。
(作者单位: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党校国家与社会治理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