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呼和浩特日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石

日期:09-02
字号:
版面:rb07 理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宝娃

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革命斗争的中心,其革命历史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争取解放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呼和浩特革命史,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革命历程: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

呼和浩特革命史犹如一部生动的民族团结史诗,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历程。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生动写照。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到新中国成立,呼和浩特地区的革命斗争历程充分展现了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何团结一心、共御外侮、共建家园的伟大实践。

呼和浩特的革命火种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时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等早期共产党人就敏锐地认识到内蒙古地区革命工作的重要性。1923年,北京蒙藏学校的蒙古族青年乌兰夫、多松年等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第一批蒙古族党员。1925年,中共绥远特别支部在归绥(今呼和浩特)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的组织建设进入新阶段。这一时期,蒙汉革命先驱并肩战斗,共同开展地下工作,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提出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革命主张,为民族团结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早期革命活动不仅限于城市,还深入到了广大的农牧区,通过创办夜校、识字班等形式,向各族群众传播革命思想,为后续的革命斗争培养了大量的骨干力量。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呼和浩特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新阶段。1938年9月,党中央决定建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八路军大青山支队挺进绥远,与当地蒙汉各族人民共同创建了抗日根据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根据地军民团结一心,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蒙古族群众不顾个人安危掩护八路军伤员,汉族农民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担任向导,各民族共同谱写了感天动地的抗战篇章。据史料记载,当时有数百名蒙古族群众自发组织起来,为八路军运送粮食、传递情报,甚至有不少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感人事迹,成为后来民族团结教育最生动的教材。值得一提的是,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还创造性地开展了“蒙汉联合抗日”的统战工作,成立了多个由蒙汉群众共同组成的抗日救国会,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胜利后,内蒙古地区面临复杂的政治形势。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标志着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重大突破。1949年绥远和平解放,呼和浩特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这一时期,各族人民共同建设新中国,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在群众中广为传颂,民族团结的集体记忆通过纪念碑、纪念馆等物质载体得以固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呼和浩特地区涌现出了许多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如蒙汉通婚家庭、双语教育工作者等,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民族团结的真谛。

多维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历史维度构建革命斗争中的命运共同体。呼和浩特革命史充分展现了各民族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蒙汉军民共同抗击日寇的事迹不胜枚举。例如,土默特左旗的蒙古族群众为八路军提供粮食、情报,汉族农民为游击队担任向导,各民族守望相助、生死与共。这种在危难时刻形成的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

从文化维度书写革命文化中的认同符号。呼和浩特革命史孕育了丰富的革命文化,这些文化符号成为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如乌兰夫等革命家的生平事迹,大青山抗日游击队的战斗故事,以及《内蒙古人民革命歌》等革命文艺作品,都承载着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历史记忆。这些文化符号通过教育、传媒等渠道传播,强化了“我们都是中华民族一员”的集体认同。

从精神维度提升革命精神的价值共识。呼和浩特革命史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如民族团结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些精神品质超越了民族界限,成为各民族共同尊崇的价值标准。例如,乌兰夫在民族工作中强调各民族平等团结的观点。1946年,乌兰夫指出内蒙古的发展必须依靠各民族共同奋斗,强调民族团结对地区稳定的重要性。1987年,乌兰夫在《人民日报》撰文重申:“团结是胜利之本……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必须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包括全国、自治区内以及民族内部的团结。”这一表述与“三个离不开”的核心精神一致。

从空间维度营造革命遗址中的记忆之场。呼和浩特现存的革命遗址,如乌兰夫纪念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旧址、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等,构成了记忆的物质载体。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提出的“记忆之场”理论认为,特定空间能够唤起和固化集体记忆。这些革命遗址通过纪念活动、参观学习等形式,使革命记忆得以代代相传,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创新传承:让革命记忆焕发时代光彩

在新时代背景下,呼和浩特革命记忆的传承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革命记忆的传承正在以崭新的面貌走进新时代。首先是深化革命历史研究,设立专项研究机构,系统整理革命史料,特别是要深入挖掘革命历史中的民族团结典型案例。通过口述历史采集、档案数字化等工作,建立完整的革命历史数据库,为传承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是创新红色教育形式,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开展分众化传播。对青少年群体,开发革命题材动漫、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对党员干部,设计“重走革命路”等体验式教学;对广大群众,通过社区讲座、文艺演出等形式传播革命精神。特别是运用了VR、AR等新技术,重现大青山抗日游击战等历史场景,增强教育的沉浸感和感染力。

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是活化革命记忆的重要途径。呼和浩特整合本市及周边革命遗址资源,打造了多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在旅游开发中注重参与性、互动性项目设计,如革命情景剧演出、革命生活体验等,让游客在参与中感悟革命精神。同时完善了相关旅游配套设施,提升了服务质量,使红色旅游成为传播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艺创作是传承革命记忆的生动形式。呼和浩特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呼和浩特革命历史的影视剧、舞台剧、文学作品等。文艺作品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了革命精神。同时还加强新媒体传播,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扩大了革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这些创新传承方式,既尊重历史真实,又符合时代特点,让呼和浩特革命记忆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

呼和浩特革命史作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基因和共同体意识资源。通过系统梳理其历史脉络,我们可以发现革命斗争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革命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在新时代,需要通过创新性的传承路径,让这些宝贵的历史记忆焕发新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党校统一战线教研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