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杜拉罕
在赛罕区榆林镇苏木沁村西南,一座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静立于红土梁之上。白色围墙与苍翠山野相映,无声见证着一段烽火往事。牌坊之上,“苏木沁烈士陵园”7个鎏金大字刚劲有力。
“1945年至1949年我军在察哈尔省东部至绥远、包头地区发起两场绥包战役和一场归绥城东战斗,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为全国解放立下了卓著功勋。苏木沁烈士陵园正是为纪念在这3场战役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而建的。”赛罕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业务股负责人薛军向记者介绍。
苏木沁烈士陵园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50平方米。整个陵园布局由牌坊、石阶、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墓四部分组成。穿过牌坊,沿72级台阶拾级而上,便抵达陵园小广场。广场中央耸立着陵园主体建筑——烈士纪念碑。纪念碑高8米,琉璃盖顶,“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镌刻在大理石上;碑座正面黑色大理石上刻有中共呼和浩特市郊区委员会、呼和浩特市郊区人民政府为革命烈士敬立的碑文。烈士纪念碑后方,26位烈士陵墓整齐排列在56平方米的草坪间,薛军告诉记者:“其中24位是在这3场战役中光荣牺牲的无名英雄,此外还安葬着抗日英烈贾恭同志,以及1973年牺牲的云兰柱烈士。”
陵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蕴含着崇高的敬意与深沉的象征意义。“陵园建于红土梁,寓意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土地,梁下所流经的河水象征着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薛军告诉记者。陵园内共种植22棵青松,象征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精神长存;陵园面积象征一年365天,牌坊主柱,牌匾等采用4与4的积数,象征四季长青;陵园石阶级数、牌坊底座等采用9与9的积数,表达了对烈士的崇高敬意。
步入陵园展厅,解放战争时期的老照片无声诉说着烽火硝烟:“晋察冀部队向绥远前进”“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绥包战役中前往前线运送物资”……展厅分为“保卫抗日战争胜利果实”和“战争时期苏木沁村”两个单元。在“战争时期苏木沁村”单元,薛军讲述了一段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随着归绥包头战役的紧张,我军伤病人员也日益增多。苏木沁村的村民党润诚主动将自家大院腾出作为后方医院,将三间正房设为医疗室,在东院架起了七口大锅,分别用于煮纱布、做饭和消毒器械。当党润诚家大院容纳不下时,全村上百户村民自发收治伤员,共同谱写了拥军支前的壮丽篇章。”
1998年春,中共呼和浩特市郊区委员会、呼和浩特市郊区人民政府正式命名苏木沁烈士陵园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拨付专款对其进行了维修和扩建。如今,这座矗立在红土梁上的精神丰碑,不仅是英雄安息之所,更成为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之情的重要阵地——它无声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始终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