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实习记者 于梦圆)在新城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下简称新城区综治中心)的调解室内,一场因物业费与物业服务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被成功化解,在新城区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的主持下,业主与物业公司代表从最初的各执一词到最终达成共识。这是新城区综治中心通过“五办”模式高效化解矛盾纠纷的例证。
自2024年6月运行以来,新城区综治中心创新建立接办、交办、代办、商办、督办“五办”模式,累计受理各类矛盾纠纷6343件,成功化解矛盾4758件,化解率达75.01%,真正实现群众解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五办”模式:
矛盾纠纷化解的“路线图”
走进新城区综治中心,300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秩序井然,引导受理、多元化解、指挥调度三大功能区划分清晰。该中心设置综合受理窗口,由工作人员初步甄别,实现“一窗受理、无差别对待”。截至2025年2月,已累计接待群众10766人次。
根据事项性质、领域和复杂程度,精准分流至7个常驻部门、14个轮驻部门和6家专业调解组织。针对拆迁征收、劳动人事、物业纠纷等7类矛盾比较集中的领域,新城区综治中心专门绘制了流程图,明确责任主体、时限与路径,让群众看图办事,干部按图履职。对于涉及法律程序的事件,则通过双向推送机制实现诉讼与非诉讼方式有效衔接。
同时,新城区综治中心还建立了“一案一卷”制度,依托信息化平台对案件进行全程监督。新城区纪委监委专责监督,对推诿扯皮、失职渎职行为启动问责机制。
“吹哨报到”:
多部门联手破难题
“五办”模式的高效运转,离不开“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支撑。新城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韩晓娟介绍:“对于需要多部门联合协商解决的事项,我们发挥统筹优势,提速办结效率,与法院建立矛盾纠纷双向推送机制,实现诉讼与非诉讼有效衔接;与信访部门强化沟通协作,推动文书互用、流程互通、结果互认。”
此外,新城区综治中心还设立行政复议庭、劳动仲裁庭、速裁法庭,实现涉府纠纷、劳动纠纷、一般民事纠纷全流程办理。针对物业纠纷易发、频发问题,完善物业矛盾纠纷解纷机制,将物业类诉讼纳入该中心统一办理,实现物业纠纷调解、立案、开庭、裁判、文书送达“一站式”办理。
效能评价:
全程监督确保办案质效
效能评价部是新城区综治中心的重要监督部门,负责对案件全流程跟踪监控。“从案件受理开始跟踪,监督各部门是否及时受理、按时办理。案件办结后回访当事人,对办理质量满意度进行调查。”新城区综治中心效能评价部负责人说。
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监控案件进度,对超期未办案件发出提示函,对办理质效差的部门进行日常监控评价,确保每个环节责任到位。信息化平台还设置了亮灯预警功能,对超期未办案件会自动亮黄灯或红灯,提醒经办人员及时处理。
纵向贯通:
“区—镇—村”三级治理网络
新城区综治中心同步推进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村(社区)微治理机制,真正实现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
在基层,依托“网格党小组+网格员+楼栋长”的“铁三角”机制,新城区108个村(社区)划分1135个网格,设立1299个党小组,配备1135名网格员,选任楼栋长1.6万人。他们通过日常走访、拉家常等方式摸排问题,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在劳动仲裁领域,新城区综治中心劳动纠纷接待室由新城区人社局牵头、新城区劳动争议仲裁院全员入驻,上半年共受理案件748件,涉案金额1604万元,办结467件,其中调解结案396件,调解成功率达84.8%。
多元调解区的“老崔”个人调解室专注农村纠纷,在房屋拆迁、土地征收、宅基地矛盾等方面成功调解80件。
新城区综治中心主任杨绍斌说:“下一步,新城区将持续强化综治中心督办制度建设,构建‘综治牵头、纪委监督、组织保障’协同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同时,加强调解队伍专业水平,引入律师、社会组织参与调解,推动每个村(居)都有对口律师服务。保障经费落实、完善进入退出及奖惩机制,推动调解机构与属地深度合作。”
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也将全面提速。目前,迎新路街道、保合少镇作为试点已初见成效,其他地区将对标完善功能设置与工作流程。
从供热物业纠纷到劳动争议,从房产买卖到涉法涉诉,新城区综治中心以“五办”模式为轴、以“吹哨报到”为轮,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碎片化走向体系化,从“反复跑”到“一站解”,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