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呼和浩特日报

“生态+文旅”铺就乡村振兴路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rb06 乡村振兴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讯(记者 刘沙沙)?从贫穷落后的山村到如今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富裕村,水磨村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旅”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走进新城区保合少镇水磨村,一幢幢白墙灰瓦的民居鳞次栉比、整齐有序。村头,树木摇曳,小河潺潺;村中,游人如织,寻景留影;村尾,从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尽兴归来的游客,正在农家乐尝鲜品味。

乡村振兴,生态先行。近年来,水磨村立足乡村振兴发展新起点,依托大青山独有的山水生态环境资源,将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有机融合,用一条绿道串联城乡,为群众架起畅享自然的绿色廊道,也将“绿水青山”转化为沿线乡村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以前守着几亩薄田,一年到头也就挣个几千块。”村民刘桂兰曾是村里的贫困户,“现在好了,我在村里的农家乐当服务员,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家里的院子租给合作社开办民宿,一年还有两万元租金,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刘桂兰的生活变化,是水磨村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

依托生态优势和文化特色,水磨村以“生态治理+农文旅融合”为核心战略,通过土地流转、产业重构、文化活化三大策略,努力培育特色产业,拓宽致富门路。

在村集体的积极主导下,水磨村以土地为突破口,引进种植项目,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回租小井、什字、塔坝等自然村3500亩闲置耕地,将碎片化闲置耕地进行集约化利用,种植葵花、油菜等观赏性经济作物。依托小井山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众多追求原生态风光的游客来此旅游。同时,1500亩传统农作物(莜麦、马铃薯等)的种植,与观光农业相互映衬,逐步塑造出集观光与田园风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品牌,让闲置土地焕发新生。

与此同时,水磨村深挖自身资源,依托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和红色文化资源,推动原生态旅游健身与景观农业观光向纵深发展。修缮人民公社大院、供销社等承载历史记忆的建筑,建成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对赵长城遗址、虎头瀑布等历史自然景观进行保护性开发;升级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并配套夜游照明系统。在此基础上,引导村民参与游乐设施经营,带动16户农户增收;培育21家特色民宿、12家农家乐,打造了美食街、茶社等特色业态,形成了一次可接待600人就餐、200人住宿的完善服务体系,文旅产业活力全面迸发。“以前总想着出去打工,现在村里有这么多挣钱的门路,谁还愿意走啊?”村民的话语里,满是自豪。

2024年,水磨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3万元。“登山运动+红色研学+民俗体验+农业观光”4大产业板块构建起完善的产业体系,文旅产业贡献率占全村经济总量的65%,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多元文旅产业的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