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呼和浩特日报

风从阿鲁忽洞吹过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rb08 丰州滩       上一篇    下一篇

■张文静 摄

●刘玉昌 张文静

初夏时节,适逢周末,应寓居闹市的文友刘关胜夫妇所邀,驱车百里之外,远赴大青山腹地阿鲁忽洞采风。所言采风,实则蜗居书房久矣,总想写点东西,那写啥呢?刘关胜老先生说:写阿鲁忽洞吧,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那里有好多抗战故事。

一路向北,进入大青山南麓山谷,正是人间四月天,绿遍原野染满山。车过柏宝庄,自水泉村始,路径蜿蜒,递渐盘旋,极像一条绸带缠绕在山涧,放眼山道两翼那高高山峦,右面是依坡挺拔的天然白桦林,翠叶墨绿,千株竞秀,直抵山巅。彼时,刘老先生于静谧中喊叫一声:“快看!”众人寻声望去:啊!红艳艳的山杏花!一蓬蓬、一丛丛,进而连成一片片,占据整座山头那面向阳斜坡。拐过山弯,不由得惊叹:岂止是一座山头,而是从这里到杏花村,绵延十里山岚,简直是杏花所特有的嫩粉烂漫世界!

驻足山巅,抬眼远眺,满目杏花,蔚为壮观。穿越过这座坝梁,阿鲁忽洞就在山脚下。

阿鲁忽洞村依山傍水,七八户人家散落在山弯里。小山村是刘老先生出生地,这儿曾经留下他童年的记忆,也成就了他毕生事业。就在我们盘腿坐于农家热炕头那苇席上,正欲倾听刘老先生那位八十多岁堂哥讲述本地抗战轶闻时,忽听大门外传来小车鸣喇叭声。经攀谈方知,内蒙古电视台“红色记忆·巍巍大青山”摄制组,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策划推出一部五集纪录片。该片编导王秋月从相关方面获悉:抗战期间,本地开明绅士刘钰曾向大青山抗日游击队捐献过大量物资,遂慕名前来采访当事人,即刘钰遗孀王秀叶老人。不料,经询问才知,王秀叶于年前离世。作为刘钰之子,刘关胜便端坐于摄像机前,面对主持人娓娓道来。只因编纂《刘氏族谱》过程中,他收集整理过其父生平,且着手撰写其回忆录,故而对刘门大户昔日支援抗战往事了如指掌。我们的思绪也被刘老先生那低沉的语气,拽回到那个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

1938年深秋,乌塔背山区气温骤降,寒风掠过阿鲁忽洞上空。日寇入侵后,这一带划归伪武川县崇和乡,民众生灵涂炭,煎熬度日。这日,村里老财主刘天元大院里的二三十名长工、短汉(临时雇来的壮劳力)与常住磨坊、油坊、缸坊(陈粮酿酒)的十几个老师傅以及刘门众多儿孙,八十多人,清早开饭,虎口夺粮,大掌柜刘钰走在最前头……

大约黄昏时分,风势减弱。瞭见一支身穿粗布灰色衣服的队伍开进村中,为首者名叫李井泉,身后那位左脸留有刀疤的精明汉子,乃其参谋长姚喆。他们此行目的有两个:一是数日前从山西五寨出发,昼伏夜行,长途奔袭,从平绥铁路三道营火车站附近穿过封锁线进入大青山,急于寻找落脚点;二是为这支番号为“八路军”、号称三千人的“李支队”寻找给养。可是,他们为何执意来到阿鲁忽洞,难道仅仅因为这里偏僻?还是另有谋划?

刘老先生面对镜头,据实坦言:我看到过不少相关文章,只提“李支队”由步兵变骑兵,殊不知刘钰曾经捐献过战马五百多匹;仅说八路军长期坚守大青山根据地,岂不知刘钰先后捐献军粮三千多担。他还披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真相:为什么刘门家族五大柜,唯有刘钰独家成为支援抗战大户?

原来,刘钰早年从归绥学堂结业后,曾去北平求过学,其间,结识了进步青年李维中。当李维中随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七旅七一五团先遣队挺进大青山时,就认定从北平随学生请愿团赴南京要求国民政府抗日无果、尔后无奈回乡的刘钰具有爱国热忱,这才胸有成竹带领“李支队”,直抵阿鲁忽洞。

阿鲁忽洞四月的风还很强悍,略带冷意。立足于曾经的刘家大院眺望,天空碧蓝,近山青绿,起伏连绵;远山朦胧,紫烟雾绕。天地弥合处,天际、山峦、草地,晕染成渐变色,如油画中的景象,旷远、辽阔、舒展。

刘老先生堂弟农牧兼顾、种地养羊,此时正赶着心爱的羊群散漫地走向山坡,大羊小羊簇拥着、碰撞着、奔跑着,一路朝前涌动而去。堂弟加快脚步去追赶它们,那布满皱纹且略显沧桑的脸充满笑容,他坦然而满足,辛劳并快乐着,一曲腔调不是那么圆润的爬山歌从他口中溜达出来——

上高台(那个)高来呀东卜子村村低,

阿鲁忽洞那山山水水实(呀)实在美。

一股股(那个)清泉(呀们)绕河弯,

山窝窝里(那个)山杏花儿呀迎风开,

一朵朵粉圪嫩嫩来(呀)雪圪灵灵白,

满坡坡的(那个)白桦林惹人爱……

目送羊群离开,耳闻歌声远去,顺着小河流向前行三四里,其下游便是雷山水库高位蓄水线。刘老先生带领我们来到库区,远望碧波荡漾的蓝色水面,又饱含深情地讲述了一段经年往事——

新中国成立后,鉴于父亲刘钰为民族解放所作的巨大贡献,人民拥护他,党组织信任他,遂以民主人士身份当选武东县副县长。1958年春天,他担任水库大坝建设总指挥,兴建拦河坝基。历时三年,高山深谷出平湖,其库容量达1420公顷,彻底解决了当地水患和灌溉难题。如今六十多年过去了,这座水面占地数百亩的库坝,因其海拔高、水面广,恰似椭圆形高山明镜,而被誉为蓝色仙湖,已辟为旅游景点。父辈把青春岁月奉献给了那个火红的时代,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他热爱的这片土地。

翌日,一轮朝阳照耀在农家泥屋窗棂上,几只麻雀在房檐下巢内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刘老先生夫人与堂嫂天不亮就起床,掏清锅灶,张罗做一顿农家稀罕饭——蓿麻烩菜蒸莜面。据堂嫂说,只有这个节气里野生蓿蔴那松茸茸的绿叶才可口,再过几天就吃不上了,她把这看家饭当作送行餐。

闻小车启动响声,刘门全家老小出院相送。临行前,刘老先生来到院中,双手抚摸着立在那里的拴马桩,热泪在眼眶滚动,久久不愿离去。这根用条石錾凿的立柱,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它见证了刘家几代人创业、守业和忍辱负重的生存艰辛。最难忘的是1942年日伪军对大青山根据地进行大扫荡。阿鲁忽洞也难幸免,冲进刘家大院的日本鬼子把油坊、缸坊里的水瓮和瓷罐全都砸烂,又将其家产洗劫殆尽,就差火烧大院了。就连冷冰冰的拴马桩,也被侵略者野蛮推倒,几乎被拦腰摔断。

从1948年起,刘钰先后担任过武东县副县长、察哈尔右翼中旗人民政府副旗长、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早年国家干部代步出行全是马匹,这根拴马桩无数次拴过他与同志们的马……眼下它已经是红色文物般的存在了。

就要离开刘家大院了,这小小的五间土屋,八路军指战员住过,游击队伤病员住过,解放军侦察兵也住过。恍惚间,我们看到80年前抗战的火花在这里碰撞;年轻刘钰的奋斗意志在这里闪耀;一担担粮食、一匹匹战马、一群群牛羊,坚持支援抗战……那满含忧患的民族意识,那抗击强敌的斗争激情,那倾家奉献的无我境界,委实令人敬佩。他无愧于那个时代,这种精神永远闪耀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