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珍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节点,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民生福祉更有质感,是新时代城市治理的核心课题。近日,首府出台了《呼和浩特市加强社会治理集中攻坚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物业矛盾化解、法治共建深化等六项重点工作展开集中攻坚,用系统性、突破性的举措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一举措对提升首府社会治理水平、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意义深远。
呼和浩特的这场治理攻坚,胜在“问题导向”的精准性。方案直击基层治理“老大难”问题:物业矛盾频发、就业服务覆盖面不足、新兴领域党建薄弱……这些问题环环相扣,物业纠纷可能因就业群体收入不稳定引发,新兴领域党建滞后则易导致楼宇商圈治理失序。对此,方案以“六大攻坚行动”构建治理链条,通过“党旗示范业委会”强化物业监管,从源头化解矛盾;通过“村居吹哨”未诉先办制打通部门壁垒,让基层问题“有人管、管得快”;通过楼宇商圈党建激活新兴领域“神经末梢”,将治理触角延伸至城市经济新业态。方案更注重“基层首创”与“顶层设计”的结合,赋予村(社区)统筹调动部门的权限,推动“部门围着基层转”;创新农村劳务合作社和社区就业帮扶站的“双轨模式”,既盘活农村劳动力,又精准帮扶困难群体。这种精准施策,让政策真正落地生根,回应基层所需。
社会治理的难点在于构建可持续的治理生态。呼和浩特的攻坚方案并非“头痛医头”的应急之举,而是以制度创新筑牢长效根基。将“党建引领”贯穿“六大行动”:在业委会建设中推行“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企业”三级联动,在楼宇商圈打造“竖起来的社区”,在干部激励中强化“四类干事岗位制”……这些举措通过党组织的资源整合与群众动员能力,将分散的治理主体拧成“一股绳”。如“铁三角”微治理体系,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变为“最实一公里”。同时,以干部激励激活治理动能,针对基层干部“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创新“绩效评价+奖优罚劣”机制,将业委会组建率、物业矛盾化解成功率等量化指标纳入考核,对表现突出者优先晋升、推荐为“两代表一委员”,对履职不力者约谈警示乃至调整岗位。这种导向推动治理重心下沉,让干部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服务”。在此基础上,以法治共建培育治理软环境,通过“一村(社区)一律师”全覆盖、“两代表一委员”参与议事协商、村规民约落地等举措,将法治思维融入日常。例如,法律专业人士介入物业纠纷,让矛盾解决更规范,议事协商坚守法治底线,让共识更持久。这种“法治护航”,既减少矛盾反复,也涵养了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习惯。
当下,城市治理已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呼和浩特的这场攻坚,正是对这一趋势的积极回应——以精准措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以创新制度筑牢善治根基。无论是楼宇商圈党建推动不同群体共商共治,还是就业服务覆盖农村转移劳动力,本质上都是通过治理实践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扎根基层。
“治大国若烹小鲜”。基层治理的“小鲜”,需要耐心、匠心与决心。呼和浩特的这场攻坚,既是对具体问题的“精准滴灌”,更是对治理体系的“系统升级”,这份攻坚方案的落地,必将为首府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我们有理由相信,呼和浩特的基层治理之路,必将越走越宽、越走越实,呼和浩特的社区会更和谐、街道更温暖、城市更有活力。